在河北梆子160多年的历史中,曾诞生了无数光彩熠熠的艺术大师。远的有梁宗旺、田际云、吴毓顺、郭宝臣、侯俊山、杨宝珍、薛因久、魏连升、赵佩云、鲜灵芝、刘喜奎、金玉兰、王莹仙、秦凤云、李桂云。近的有韩俊卿、贾桂兰、刘香玉、孟翠英、金宝环、银达子、筱翠云、裴艳玲……

因为有了这些大师的存在,作为地方戏的河北梆子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源远流长。今天,在戏曲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河北梆子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振兴河北梆子已经成为热爱关心这门艺术的人们最迫切的呼吁。振兴河北梆子,我们应该从代表着艺术最高成就的大师们身上汲取哪些营养呢?

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凡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善于学习、借鉴他人长处的。梅兰芳在《我怎样排演〈穆桂英挂帅〉》一文中写到:如何表现穆桂英刚刚接下元帅重任后的思想活动,我考虑的不成熟,这时看到河北梆子跃进剧团一位青年演员演的《穆桂英挂帅》里《接印》一折,她在穆桂英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有左右两冲的身段,让我很受启发;如何表现穆桂英的气派,我借鉴了孙菊仙老先生演的《浣纱记》里的伍子胥。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唱京剧,他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融入京剧的演唱之中,这成为他的艺术特色之一。

乐在苦中,持之以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大师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他们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最终走上成功的道路。齐花坦是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在《宝莲灯》中扮演了三圣母。她曾说,为了练好其中的绸子功,练得两只胳膊都肿了,两条腿疼得没法走路,最后每练完一遍,满脸的肌肉都哆嗦。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惠云是河北梆子旦角唱腔的集大成者和新腔的开拓者。曾创下一年学戏十来出纪录的她,跟刘香玉学《夜宿花亭》,仅“徘徊月下暗吞声”一句就学了四天。为了体会老师说的“韵味”,她在老师一遍遍地示范中仔细揣摩,废寝忘食。

爱戏如命,精益求精。在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的心目中,戏比天大。创排《钟馗》时,她精心准备,专程赴京看尚长春为沈宝珍排《钟馗嫁妹》;观看昆曲老艺人侯玉山的《钟馗嫁妹》录像;请厉慧良说《钟馗嫁妹》的戏路子;赴西安向秦腔演员张岩学“喷火”特技。为了表现钟馗的文采,在《院试》一场,要安排演员当场悬腕挥毫。这对从未练过字的裴艳玲来说,是个难题,但她不愿应付了事。于是,从1983年开始,她请两位书法家为她讲解书法基本要领,并写了几幅梅花诗草书悬于屋内,在家里练,在办公室里练,下乡演出在老乡屋里也练。不分盛夏酷暑,不顾夜半冬寒,练了将近两年,终于练出像样的梅花诗草书!裴艳玲说:我不可能成为书法家,但我要让观众感觉到我像钟馗。

……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仅在于他们有着超过一般人的天赋,更因为他们对艺术有着炽烈的感情,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时,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大都经历了“一番寒彻骨”,才最终迎来“梅花扑鼻香”。大师如此,但现在一些演员的行为却恰恰相反。他们不爱学习,不爱练功,眼高手低,自诩自满,他们往往没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没有爱戏如命的痴劲,没有追求完美的狠劲,没有“会当凌绝顶”的心劲,所以成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当然结果也只能是一事无成。

振兴河北梆子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它需要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今年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建院50周年,作为后辈,遥想大师们的风采以及他们为河北梆子发展作出的贡献,我们唯有致敬!而大师们的成功之路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唯有向他们学习,河北梆子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河北梆子的振兴才能早日变成现实。(王晓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