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有,男,1938年2月出生,赤城县蔡庄子村人。13岁那年,读完小学四年级便在村里蔡班主的戏班里学戏,开始学小生,后改学须生。
1958年进入龙关县艺校学戏,师从晋剧老艺人郑万禄(艺名羊倌红),工须生。经过近一年的观察和实践,郑万禄觉得何文有嗓音宏厚,音域宽,具备一个大花脸演员的基本条件,便将他推荐给著名的晋剧花脸郭寿山(艺名金铃黑),让郭寿山好好地教一教。原来,郭寿山最早也是学唱须生的,与郑万禄同是张庆恒(艺名河南红)的弟子。一天,郑万禄带领何文有到张家口堡子里郭寿山的家中,说明来意后,郭寿山简单的说了几句唱花脸的要领,用手一指远处让何文有顺着手势看。这时,郭寿山对何文有说,今后不论到任何地方演出,演员向台下看时,目光一定要瞅着最后一排观众,说着拿出一本《生旦净末丑表演技巧》交给了何文有,对他说:“你回去仔细看看这本书,当你看过千遍后,功夫自然了得”。随即,郑万禄让何文有给郭寿山跪下磕了一个响头,算是拜了师。何文有回到剧团后,一边唱一边看书,来回的看,反复的看,果真看了千遍有余,对里边讲的各种行当的表演技巧烂熟于心,结合演出实践,把各种行当的技巧借鉴在花脸的表演上,在同一个角色,穿戴不同服饰时表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真正把角色演成了人物,成为当地知名的花脸演员。
1959年,龙关县并入赤城县,龙关艺校和赤城县剧团合并,称赤城县晋剧团,何文有也随之进入了赤城县晋剧团。
1978年初,传统戏全面恢复上演。当时的涿鹿晋剧团,蔡有山还未恢复工作,急需一名能挑起正梁的花脸演员。时任县剧团团长的孙庆泉写信给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的花脸演员张受仓,让他给推荐一名水平较高的花脸演员,张受仓便推荐了何文有。何文有来到涿鹿应聘,县剧团的领导让他唱了几句,做了几个动作,在场的领导表示满意,算是通过考核。1978年6月12日,何文有正式调入涿鹿县晋剧团。同时与他来到涿鹿县晋剧团的还有他的妻子唐桂珍。
唐桂珍,女,1940年11月出生,赤城县东万口乡孤石村人,16岁赤城县晋剧团参加工作,先学小生,后工须生。调到涿鹿后,仍然演须生,塑造了众多的须生形象,1990年退休。
唐桂珍剧照佘太君、王延龄
何文有来到涿鹿不久,蔡有山落实政策回到了涿鹿县晋剧团。蔡有山艺德高尚,看何文有是个唱大花脸的好材料,便把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何文有。凡是花脸戏,尽量让何文有去演,自己在一旁观看,下来后进行点评和指导;如果蔡有山上台,一定安排何文有当个中军等角色,让他近距离的感悟。能和蔡有山这样著名的花脸学习,何文有感到非常荣幸,加上几十年的舞台实践和他的勤奋好学,艺术上得到了升华,涿鹿县人民也开始喜欢这位来自赤城县的花脸演员了。1979年9月初,涿鹿县举办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物资交流会,在县城沿街搭起了售货的大棚,在大仓戏台下用篷布圈起来,县剧团唱了10天大戏。那天唱的是连本戏《呼家将》,何文有饰演包拯。演出结束,演员还未卸妆,时任县委书记孙俊带领县五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到后台慰问剧团的演职员。当孙俊书记握住何文有的手,表扬他演得好,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为涿鹿县的观众演出更多的好戏时,何文有激动得热泪盈眶。
1982年,蔡有山调到张家口戏曲学校,何文有成了涿鹿县晋剧团的当家花脸,艺术上日臻成熟。在他的身上,既有郭寿山的音色宏亮,声音宽广,又有蔡有山刻画人物的刻画细腻,细节逼真;他很好的学到了蔡有山的演唱和动作技巧,尤其是在演唱大段乱弹时,善于运用介板、流水、二性、垛板等多种板式表现人物,特别是垛板唱腔深得蔡有山老师的精髓;他善于用夸张而细微的动作反映人物的心理,如在《明公断》大堂一场中,当唱到“将状纸压在爷的大堂上”,陈世美上来要抢状纸,他巧妙地将状纸向身后一闪,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把包拯的机智和陈世美的气急败坏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把学过的须生的唱腔巧妙的揉进了花脸的唱腔中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在舞台上,他认真学习蔡有山老师的经验,善于树立“台威”,一出场便把观众的眼球吸引在自己身上,并通过动作和唱腔调动乐队和其他配角,共同把剧情推向高潮。
何文有是继蔡有山以后涿鹿县晋剧团又一个知名的花脸演员,深受广大戏迷的喜欢和爱戴,每次出场,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有时甚至出现一句唱腔叫三次好的局面。
1990年,涿鹿县晋剧团解体,何文有被安排退职休养。退职后,他并没有离开晋剧舞台,他除了参加民营戏班的演出外,还到涿鹿县保岱镇辛庄、矾山孟家窑等村教戏。1998年,何文有办理了退休手续后,一直在活跃在民间的剧社中,为传承涿鹿晋剧不懈的努力着。(涿鹿县广播电视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