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县河北梆子剧团建于1955年,其前身是“河间县联合业余剧团”。1953年河间县组织农村剧团汇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联合业余剧团,农闲演出,农忙务农,团长刘清海、马西印,指导员张祯祥。1955年联合业余剧团改为民间职业剧团,县政府委派毕深宗到剧团工作,建立了“河间县河北梆子剧团”,毕深宗任书记兼团长,傅子久任业务副团长,刘清海、马西印任行政副团长,演职人员为65人。
河间县河北梆子剧团的成立,沧州文教局从地区实验梆子团派来傅子久和老生教师曾雄飞后使演出质量得以提高,经过一年多的排练,先后排演了《秦香莲》、《王宝钏》、《天门阵》等大型剧目,新排演了《串龙宝珠》、《十五贯》、《打金枝》等十几出剧目。1956年冬,《龙女牧羊》一剧参加地区汇演, 荣获演出集体一等奖,演员方香阁、张洪如、段学通、李俊兰、刘清海获奖。
1956年毕深宗调县委宣传部工作,韩焕彩任团长兼党支部书记,河间剧团中共党支部委员有张巨生、方香阁、张洪如、傅子久。同时为了提高剧团的文化素质,许国良调入剧团任文化教员。同年剧团派张巨生参加“河北省群众艺术干部导演训练班”。同年夏天,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桂三宝在下乡演出时病逝,《河北日报》发表消息予以报道。
1957年张巨生回团指导《杨八姐游春》。1958年为配合“大跃进”运动,排演了《白毛女》、《党的女儿》、《争儿记》、《高山流水》等剧目,同时自编自演了《血海深仇》、《玉玺交印》等一批现代剧目。
1959年至1963年,剧团曾先后赴天津演出,1963年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出席省、地、县文教群英会。
1960年由天津市梆子剧院韩俊卿为河间指导的《献杯》参加了天津市青少年戏剧演出,演员张景慧、姜体心、于迎君获奖。
1961年剧团精简部分演员。
1962年剧团先后派方香阁、王凤云等去河北跃进梆子剧团和天津市梆子剧院学习新剧目。
在反右倾斗争中韩焕彩团长被“批斗”,1960年至1961年县政府派戴济民、沈春迎到剧团担任领导工作。1962年毕深宗回剧团工作,1963年孙冠英调剧团工作,毕深宗任书记,孙冠英任团长。
1964年毕深宗、张巨生、方香阁赴京观摩全国京剧汇演,尔后传统剧目基本停演,剧团排演了《党的女儿》、《朝阳沟》、《红嫂》、《草原英雄小姐妹》、《红灯记》等十几个剧目。同年冬,《红嫂》一剧参加地区现代戏剧汇演,沧州地区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春节应沧州人民剧院之邀再度赴沧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1965年剧团参加“四清”运动。
1966年剧团停止演出,参加“文化大革命”,烧毁了服装道具,部分青年演员赴京串联,运动中傅子久被批斗并被强迫“劝其退党”,张洪如被“开除党籍”,刘清海被迫自杀,剧团遭受了空前的浩劫。
1970年沧州地区决定撤销县剧团,部分演员去地区梆子剧团工作,部分转业去工厂,部分回乡务农。同年底,在河间砖瓦厂由文化馆马为民、吴全喜与张巨生负责建立起一个由23人组成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了《沙家滨》、《红灯记》及小型文艺节目。1972年发展到35人,搬迁到新华礼堂,建立了“河间县文工团”,后35人转为非农业户口,县革委派陈飞任团长,陈飞调出后,剧团人员进行了调整,派李文平任政委,袁树峰任团长。后改为河间县京剧团。1973年改由袁树峰任团长兼书记,张巨生任副团长。
1974年剧团由京剧改为河北梆子,艾有恒任书记,孙冠英任团长,张巨生任副团长。1976年剧团拉车下乡演出,受到沧州地区文化局表彰,并在西诗经村公社召开全区现场会。1978年恢复传统戏,原剧团的主要演员先后落实政策回团工作。杨静调入剧团任书记兼团长,宋焕峰、张巨生任副团长。1980年改由方香阁任支部书记兼团长,张巨生任副团长。
1984年剧团对内部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党政分开,实行团长负责制,方香阁任支部书记,张武生任团长,邱瑞贞任副团长,尔后方香阁离任,张巨生任支部书记,王庆贞为行政副团长。1987年戏剧演出收益下滑,剧团采取精简队伍、妥善安置、亦企亦艺、自主经营、责任承包、取消补贴、离退休人员纳入社会统筹等一系列措施,变集体事业单位为文化企业单位,变县办剧团为企业经营剧团,走演出实体与经济实体相结合的路子,并做为典型经验代表沧州地区参加河北省剧团改革会议。但是由于戏剧事业滑坡终于1990年停止演出。
河间县河北梆子剧团前后9次参加地区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的汇演和调演,两次代表沧州地区参加省汇演,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并多次受奖。(志清斋主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