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刘桂松从艺60年,她的演出折服万千粉丝,高亢唱腔,醉透人心的爽。
人物档案:
刘桂松:国家级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对话背景:
11月11-13日,国家级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刘桂松举办从艺60周年个人演唱会,连续三场演唱会,场场爆满,“地道的山东梆子唱腔”使观众大呼过瘾。
刘桂松1953年进入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主攻青衣、花旦。18岁成为主力演员并担任团长职务。几十年来,她唱响了齐鲁大地,唱红了长城内外。成功演出了上百部优秀传统剧和现代戏。《老羊山》、《反西唐》、《贺后骂殿》等被她磨练成自己的代表剧。
“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吃上‘老台饭’”
记者:您是怎样与山东梆子结缘的?
刘桂松:我从小出生于戏曲之家,父亲刘云亭是著名的山东梆子演员,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梆子戏情有独钟,再加上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在学校就读了2年半,便跟随父亲到剧团学戏。
记者:从跑龙套演一些小角色到担当主角,期间一定吃了很多苦,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让您难忘的事情?
刘桂松:经过残酷的基本功训练,我慢慢地可以在台上演一些丫鬟之类的小角色,但平时生活仍然要靠父亲的收入度日。当时,在我们剧团正式的演员才可以吃大锅饭,就是“老台饭”,像我们这样跑龙套的小角色,根本就没有资格吃,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吃上“老台饭”。
平时演完戏,我都是与学戏的小伙伴等演员们吃完饭后才敢去食堂,运气好的话可能吃一些残羹剩饭。我们师傅经常给团长提,说我们也可以上台演出,用内行话就是“开门了”,就让我们跟着演员一块吃“老台饭”吧。后来团长答应了,听到我们可以吃“老台饭”了,当时我既高兴又害羞。
“外面再好,终究是要回家的”
记者:1976年,剧团解散,您被聘请至河南省台前县,成为当地最卖座的演员,1979年,巨野县重组山东梆子剧团,召回流落外地演员。河南省台前县主要领导出面谈话,许以优厚待遇,希望您能留下,但您最终还是回到了巨野,当时是怎么想的?出于什么考虑?
刘桂松:1979年,巨野县重组山东梆子剧团,并召回流落在外地的演员,在召回演员名单中,我排在了第一位,外面再好,终究是要回家的。当时台前县的领导知道我要走后,许以优厚待遇,希望我能留下。
当时巨野县派了一位副县长去接我,趁着演出的时间,我悄悄地跑了出来,和逃跑似的(笑)。他们知道我走了后,就派车在后面追,然后又安排人到从台前到菏泽的途中截我,最后没有办法,我们最后绕到聊城,才跑回来。
外面再好,终究不是家,当时家乡需要我,我说什么也要回来。
记者:1980年后,是山东梆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辉煌的时候,也是您戏剧表演最成熟的时期,每次演出时,当地老百姓喜欢看山东梆子不,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戏迷,老百姓自发学唱的多吗?
刘桂松:回到家乡后,我带领巨野山东梆子剧团走遍大江南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都留下了山东梆子的足迹,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用现在的话说,我当时有很多粉丝(笑),只要我一上台,他们就使劲地鼓掌。有的粉丝会跑到后台,跟我合影,还有很多小女孩扎着个羊角辫非常可爱,就让我抱着跟他们合影。
我们在济宁连续演唱了一个月,我反复唱《老羊山》《反西唐》这两出戏,他们也百听不厌,有很多观众在台下跟着我学。在后台,很多观众就问我,“刘老师这一句怎么唱”,“我学的你这个段子,你看看唱的怎么样”。在枣庄、济南演出时,很多观众都喜欢山东梆子,喜欢这个高昂激越的唱腔。在枣庄一个老戏迷说,有些演员是外响里不响,有的是里响外不响,你是里外都响。听你的戏,就是不吃饭、不睡觉都行。
记者:1980年后,您又是怎么发展和创新山东梆子剧目的?
刘桂松:不出新节目就等于慢性自杀,我们除了演出《反西唐》、《天赐禄》等传统剧目外,还改编了《老羊山》、《闯幽州》等传统剧目,还有《宫谏》、《木兰恨》等历史传奇剧,《七品红娘》现代剧。
老腔老调是永远不能出新的,字词不好,在演出时要反复改,完全没有什么标准,一直改到感觉合适才行。在秉承父亲激越高亢的山东梆子唱腔中,我还运用了颤音、跳音、顿音、上滑音、下滑音等演唱技巧,使唱腔更加字正腔圆、清新入胜。
在《梨花诉堂》一折中,我运用了头腔和胸腔共鸣,哭中唱、唱中哭,如泣如诉;字字悲、声声美,沁人心扉。唱出的哀怨和悲痛之声,尽管令人心伤,但给观众最多的感觉却是悦耳的韵味和醉透人心的爽。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山东梆子”
记者:六十年代初期,河南豫剧在全国大红大紫,风靡一时,河南与山东临界,山东一些梆子剧团纷纷改唱豫剧,对山东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您应对豫剧的冲击对山东梆子又作了哪些创新?
刘桂松:受河南豫剧的影响,演唱山东梆子的一些演员开始纷纷改唱豫剧,其实河南豫剧和山东梆子在唱腔和方言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板形和表演程序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这个时期,我们剧团除演出传统戏剧外,还上演了一些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如《白毛女》、《红松林》、《巨野怒火》等,在唱法上更加细腻、粘糊。
记者:您能谈谈现在山东梆子发展的状况吗?
刘桂松:现在山东梆子的发展状况不是很好,可以说是一个萎缩期。最近几年受多种娱乐媒体的影响,山东梆子剧团生存受到严重挑战,老演员相继离去,年轻一点的演员不以“功”为主,练不出成绩后就会离去,再加上好苗子很难发现,现在山东梆子可谓举步维艰。
记者:您现已经是古稀之年,但仍然致力于山东梆子,对于山东梆子,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而要达成这一愿望,最不可缺少的是什么?
刘桂松: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人们多关注山东梆子,多鼓励年轻人来学,使山东梆子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刚才我也说了,艺术无止境,要不断地创新,不仅不出节目等于慢性自杀,没有新人也等于慢性自杀。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是因为害怕以后没有生活保证,他们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意学戏曲,政府应该拿出资金培养学生,帮扶剧团。
记者:谈谈现在菏泽戏曲发展的生命力在哪里,有许多反映古代生活的经典唱段久唱不衰,反应现代生活的戏曲如何赢得观众的喜爱,成为新时期的新经典。
刘桂松:戏曲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在演出、教学时,都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我不反对学生对我的剧目进行改革,更希望他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经典唱段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除了要让人们不断熟知外,还要加以传诵,不断创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