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和地位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因为当我们谈起文化时,似乎只有那些能放在台面儿上、能够给人炫耀的知识才是文化,殊不知,那些我们平时所经历、所接触、所习以为然的民俗,都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学里面的文化。
上完《中国民俗文学》这门课以后,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倒不是学到了很多理论上的零碎知识,而是从宏观上面,开始真正去关注中国的民俗文化,去感受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民俗。我来自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个农村,从小,熏陶我的,就是那股浓浓的豫北民俗。除了全国人民都差不多的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中秋节的吃月饼等中国传统民俗,还包括端午节在门上插蒿子、腊月二十三的吃芝麻糖、腊月初八的八宝饭等等。
小时候,逢年过节,最高兴的当属孩子们,除了有好吃的,还可以在大人忙忙碌碌的身边,尽显自己的淘气。我记得逢年过节,也是自己常受数落的时间,因为看到大人在做事的时候总喜欢好奇地问东问西,但是,在某些节日里或者在某个时段,有些话有些事情是不能问的,用大人的话来讲“可能会不吉利”,所以每逢说到不该说的,总会受到大人的呵责。但呵责归呵责,孩子的好奇心总是无穷的,也许就是自己好奇心,使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些习俗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但是,要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民俗文化,还是豫北的怀梆子。
当时不知道什么叫怀梆子,只是听爸爸讲说村子里戏台上唱的都是怀梆子。于是,“怀梆子”这三个字眼就在自己的脑海中凝结。一到春节村子里面唱戏的时节,就知道“怀梆子”开始了。查了下资料,才知道,原来“怀梆亦称怀庆梆子, 系河南地方稀有剧种之一,是集音乐、舞蹈、文学、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为一身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是梆子腔体系中一个极具浓郁地域色彩的戏曲艺术品种。作为地方戏曲剧种,它有自己的传承脉络,也有自己的区域性归属,它流传于河南省焦作市及其所属的沁阳市、孟州市、温县、博爱、修武、武陟各县区以及河南省济源市和河南新乡市所属的原阳县、获嘉县一带, 此地区明、清时期属怀庆府,因此称之谓“怀梆”。本地人旧称“老怀梆”、“小梆戏”、“怀剧”,外地人称其为“怀调””。
家乡有一座戏台,戏台的旁边有一座庙宇,我们称之为“关爷庙”,因为受人爱戴的关公像就放置在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菩萨。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村里的各家各户几乎都会派人来这里烧香,以祈求关公和各路菩萨的保佑。
每逢过年,大年初一开始,戏台上就陆续有道具呈上了,为大年初三的“唱戏”做台前准备。一大块篷布,隔开前台和后台。前台是唱戏的主台,后台是表演者化妆的地方。再一大块幕布,用来开幕和谢幕。
大年初三开始到初十,戏台上就开始热闹了,因为一年一度的“唱大戏”就开始了。一般情况下,除了特殊情况(比如天气原因),下午和晚上都会有戏曲表演。
前些年,在那个戏台上唱戏的几乎都是自己村子里面的人。
他们属于村子里面的戏班子成员,平时不怎么练,一般是快过年的时候才开始加强训练。每年的演唱者几乎就是那固定的几个人,每年表演的曲目也就是固定的那几个,但说实话知道现在我还没记住过都表演过什么。我总是在想,难道就唱不烦吗?难道就听不烦吗?老是那几个人、那几个调调,渐渐长大,才知道,原来戏曲和有些电视剧一样,经典的作品是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的。区别就是,也许电视可以不断地有新作品出来,但是戏曲,却有其独特的独有性。
表演者在台前卖力地表演,台下也有不少的观众,尤其是一些老头老太太,专门带着板凳侯在前面几排认真地听着。有些老人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但是还是舍不得离开那个场地,就是想感受那个氛围,因为对他们来说,电视、电影,都是一些新玩意儿,不适合他们。后排会有很多倚在自行车或者三轮车上的老人,他们特地从邻村赶过来听戏,反正在家也没事儿。也有一些不爱打牌的中年人时不时地站在台下看一会儿,但时间不会很长就离开了。
台下也少不了一些爱玩的孩子们,他们当然不是去听戏,纯粹地撒欢去了。一些小商贩看到了此刻的商机,就在那儿摆起摊子做生意,短短的几天,虽然赚的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农村人来说,能赚点就赚点,这也知足了。
孩子们除了喜欢在台下玩儿,还经常跑到台上的化妆后台玩儿。当然表演者化妆的地方是不允许外人随意出入的,但是面对机灵的孩子,还真有些无可奈何,挡都挡不住,后来索性就随孩子们去了。孩子们扑闪着大眼睛看着那么多戏服、化妆品、上了妆的演员,好奇又不知所措,胆大一点的孩子还试着拿不用的戏服往自己身上比试,这也不会遭到来自戏台负责人的呵责。有的演员还故意给那些淘气的孩子画一下妆,这些孩子倒也情愿。
这些年,一年一度的“唱大戏”慢慢地开始衰落了。
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重复调调,大家貌似已经听烦了。另一方面,唱的特别好的花旦、小生、老生等,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已经不能登台。再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电视、电影、打牌、睡觉、旅游等方式度过春节,唱戏已经离生活越来越远。
后来,村长为了延续这个传统,请了外面的比较好的戏班子来唱戏,但是“大势已去”,社会使然,越来越少地人对“怀梆子”这个民俗感兴趣,所以,再怎么请好的戏班子,也是于事无补。
虽然每年正月初三开始,还是会“唱大戏”的,但是,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其实说实话,还是挺怀念小时候的“唱大戏”的,就像鲁迅社戏里面的情景,文戏、武戏,各有其可爱之处。
可怜,喜欢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焦作市政府也在特别注意“怀梆子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我不知道豫北其他地方的怀梆子保护地怎么样,但是我的家乡焦作修武县怀梆子的现状,确实是令人担忧。
对于这个民俗,流传了这么多年的豫北怀梆子,除了需要政府的好好保护,除了需要怀梆子忠实者的拥护,除了需要良好的设备,更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的认真传承。(如初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