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翻开了山东梆子的历史长卷,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切,着实让我吃惊不小。请君看:山东梆子又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 “高梆”。从前在济宁一带称“汶上梆子”,菏泽一带称“曹州梆子”,建国后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据资料考证,济宁财神阁的高调老班“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为证实这段历史,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曾专门调查走访了山东梆子老艺人段广才(艺名段珩,1889年生),他讲:“听我老师张恩普说(济宁人,花脸),济宁财神阁的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这个班垮了不过五六十年”。另据巨野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姚保员介绍:“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一代传人,到我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再综合其它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山东梆子约在清初就相当流行了,而它的产生,则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后期。
山东有令人骄傲的泰山、黄河,又是圣人之乡,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经意间就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那种豪迈自信的王者风范。这里不仅有文化的宝藏,也是侠义英雄栖身、纵横之处,隋唐时期的秦琼、程咬金等英雄豪杰,宋代的宋江、武松等水浒好汉,这些令山东人引以自豪的历史人物对后世人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山东人的勇武精神和侠义文化得到极大彰显,并演化成为山东人的主导性格。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山东梆子,自然形成了高亢激越、粗犷豪放的声腔特色。不高亢激越不足以彰显山东人的豪迈自信,不高亢激越不足以凸显山东人的勇武侠义。反而言之,山东梆子的声腔如果背离了“高亢激越”这一根本特色,也就脱离了它所依存的地方文化,最终将导致被原本拥护它的观众所抛弃。
山东梆子的老生唱腔高亢豪迈,浑厚苍劲。净行唱腔高亢粗犷,刚烈浑厚,多用炸音演唱时声如炸雷,甩腔挂“啊依”,拖腔时加小花腔,甩腔的尾音用丹田与胸腔之气,一并顶出鼻音“嘿嘿”之声,使人感到既气势磅薄,又曲折优美。这种唱腔是特色唱腔,与豫剧净行的唱法截然不同。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积淀,山东梆子拥有一个辉煌的过去,但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人文气息浓重的“一山一水两圣人”的齐鲁大地,我们铿锵大气的山东梆子竟然如此的悄无声息,这与我们山东这样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多么的格格不入。凝聚了许多代艺术家生命和心血的优秀艺术,正在历史的长河里回荡,正在喧闹的角落里独自哭泣。无人问津,无人安抚。这究竟是为什么?费思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