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下午到开封。天气变得有些凉,只有十一二度,我穿着短袖T桖和短裤走在街上有些不协调。没有预先订酒店,找住的地方颇费些周折。但也有收获。一辆带篷的摩的载着我和阿顺逛了整个开封老城区。最后还是在火车站附近找到地方住下来。接着就去摩的司机介绍的鼓楼夜市。

夜市和别的城市相比,没有特色,而且占道摆摊,整个街道拥挤不堪。听到很响亮的梆子戏的声音,以为是放喇叭。走近了,才发现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旧塔式建筑里传出来的演唱声,大大地广告牌上明确声明是听戏的茶座。和阿顺上去。走到二楼,阿顺犹豫,因为里面又黑又旧,一股葱花味,一楼和二楼是做餐饮生意的。我坚持上去看个究竟。

上去以后,发现三楼面积比二楼还小,却是坐了许多人,一个年轻小伙子正扮女生在演唱。我们坐下来以后,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送来茶水和瓜子,我又要了两碗面。我们还没有吃饭的。接着一个中年男子上台唱了一曲《斩美案》,就演唱一个片断,还是女声,扮秦香莲。只听那人唱得高亢激越,真是余音不绝。才几分钟,这位演唱者就满脸的汗珠子了。

只过了一会儿,有人递上来点戏的单子,还自我介绍。原来,点一曲戏是50元,演唱者就挣这点戏的钱。总共有五张点戏的单子,每一张是一位演员,一面演员介绍,一面是戏曲目录。仔细一看,有三位是国家二级演员,有两位是省内知名豫剧演员。这时两碗面送来了,送面的人居然就是最先看到的那位唱女声的小伙子。我先吃面,那几个演员不时来要我们点戏,努力推荐自己。最后点了《打金枝》和《卷席筒》,另送一曲《女驸马》。我突然发现,唱戏的演员下来后还要抹桌子,收拾杯子、盘子。地方戏,早已自谋出路,走出剧团,走入民间了。这些演员的功夫,在我看来,是十分专业的,舞台虽小,但一招一式,眉眼顾盼间,没有丝毫的简略和敷衍。

我以前只知道常香玉,只知道《花木兰》,这里的演唱剧目很多,几乎所有的梆子戏都包括了。有古戏《穆桂英》等,也有现代剧《朝阳沟》之类。我吃完面,正想叫那位年轻的女服务员来收碗,却只见,她直接走上台去,唱了一曲《杨家将》,唱到高音区,只有两个脚尖着地,双目圆瞪,一只手平托胸前,峥峥然竟是一个年轻的佘太君。

一位演员过来,推荐我点一曲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说是台上一位伴奏的师傅的绝活,不听后悔。我想,点一曲要50元呢,得让给别人去点才是。还真是,一会儿就有人点了。那唢呐声现在还在我脑海里,虽然过去一星期了。

我们听了两个小时的梆子戏,很值得。

听到过许多人大力呼吁,要这样那样的扶持,好让地方戏传承下去,也看到过中央的一些领导人为了京剧的延续和发展,费了大力气。可是,要想这些传统的好东西能够流传百世,一定要走出剧院,走入民间,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在民间生存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