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母生白字仔]
这是潮剧界艺人世代口传的戏谚,意思是说:潮音戏是从正音戏脱胎而成的。
[老丑说白话]
这句谚语有三个层次:(1)指用正音或官话唱念的戏剧,其丑角的说白,总是要使用当地方言(白话),以达到插科打诨的效果。(2)指戏剧中的丑角善于道出群众好懂的大实话。(3)引申指生活交际中人们说话的直截坦率。
[无丑不成戏]
意与“无戏不丑”同,这是中国戏曲的传统,惟潮剧尤甚。连《井边会》一类悲剧气氛很浓的戏,也有丑角来配合反衬。
[棚顶做戏棚下有]
舞台上的戏剧情节和人物,往往是生活中可以见到的。
[做戏状元才]
演戏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潮汕的老百姓历来很赏识戏曲演员的才能。戏班在乡下演出时,每当开饭,不时有村妇来索一点“戏饭”给在学的儿童吃,以为儿童吃后就可以像演员—样聪明。
[戏令如军令]
“戏令”指戏班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演戏的集体性很强,所以戏令的重要性不亚于军令。
[三分戏品,七分人品]
“戏品”指演员的艺术素质;“人品”指演员的道德品质。艺人们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一声二色]
“声”指嗓子和唱功,“色”指长相和扮相。这是戏曲重视声口的普遍现象。
[补箩惜竹,花旦惜曲]
”惜”作珍爱、重视解。修补箩筐要借重竹蔑条子;演花旦要借重唱曲的技巧。
[千斤白,四两曲]
念白的难度比唱曲大,但往往易被忽视。这口诀是经验谈。
[人做戏,戏做人]
有些戏的脚本戏昧较薄,或虽好而艰深难演,这就需要有高明的演员,才能把戏演好;反之,有些戏的脚本基础很好,则可以弥补演员条件的不足,易于取得效果。
[臭戏多诙谐]
“臭戏”指质量低劣庸俗的剧本和演出。“恢谐”本指调笑谐谑,这里引申泛指低级趣味及花架子。
[神仙老虎鬼]
—句含贬意的口头掸。泛指一种戏路子,在展开情节或解决矛盾时,喜欢借重神怪—类的超人力量。
[生戏熟乞食]
乞丐的乞讨总是人地越熟越好,但演戏却重在一个“生”字,即少到的地方和观众少见的剧目,可得到较好的营业效果。
[戏园养菜秧]
“戏园”指私人教授童伶的机构,“菜秧”是经教习而初步入门可卖给戏班的艺苗。
[老戏洋盘仔]
指已入班多年,渡过童伶阶段的艺伶,还不通晓艺事。“洋盘”(音读为“阳盼”)即外行的意思。
[好戏在棚内]
戏固然是在台前表演,但后台各部门配合的好坏,纪律的好坏,这些也是演好戏的重要条件。
[好戏候棚]
“候棚”即慢条斯理。在这里实指演出作风的雍容细腻,不走马过场。
[好深波,会压棚;好老丑在下半夜]
“深波”(高边锣器)在音乐气氛上往往能收到压台的效果。好的老丑角色常至午夜过后才出台,以起压台的作用。
[好脚活目]
“活目”是善于运用眼神,这是好演员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师父名,朋友成]
旧时童伶卖身期满后,要继续从事演戏,总是要另拜师。但有些拜师徒具名义。真正在艺术上有所成的,往往是从同辈艺友中互相学习切磋获得的。
[艺术是深潭无底]
戏剧艺术与做学问一样,是永无止境的。
[四脚落土便是熊]
比喻学艺,若能掌握其基本要领,便大体可算入门了。
[做花旦要会射目箭;做小生要会擎白扇;做乌衫要会目汁滴;做乌面要会扯架势]
这四个“要”只是举例道明:要学演哪个行当,必须掌握住那个行当最基本的技能。
[花旦平肚脐;小生平胸前;老生平下额;乌面平目眉;老丑四散来]
这句口诀指的是各行当手部动作的基本区位。这种规范的制订也是根据行当所扮演的人物类型的身份和形象的特征概括而成。
[乌面画崎眉;小生、老生雕刀眉;花旦、乌衫柳叶眉;老丑、小丑怨鬼眉]
这是指各类行当脸谱的画眉程式。“崎眉”即竖眉,取其奸横;刁刀眉取其英俊;柳叶眉取其柔媚;怨鬼眉取其滑稽。
[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
这是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概指各类杂角。
[色水大光灯,好戏双棚窗]
“色水”即光彩。“大光灯”是戏曲舞台专用的一种大型汽油灯。“双棚窗”是由两组演员同台并演同一戏目,是十分吸引观众的演出形式。
[上棚无喊]
演员对待演出必须十分留意,轮到谁出台是不须通知的。
[遢拍戏,众人恼]
“遢拍戏”是指演员或后台人员不留意而耽误了演出,这是最引起众人痛恨的事。
[三年能出一状元,十年难出一小生]
潮剧小生之所以“难出”,有几个主要原因:唱曲负荷大,调门高;与乌衫配搭的重头戏多(如《扫窗会》的高文举,《琵琶记》的蔡伯皆)。
[十八棚头做到透]
“透”是“全”的意思。“十八棚头”原是南戏系统剧种共有的行话,指剧种拥有的十八个传统基本剧目。以前潮剧丑戏《十八扯》中就东拉西扯涉及多出剧目唱词,观众因而以此语形容它,后来这句话也变成生活中的熟语。
[无技不成丑]
当丑角并非轻易的事,技艺上必须有所专长。如潮剧名丑中,倪丑好唱工;潮清丑好口白;大目丑以项衫丑功取胜;徐坤全以踢鞋丑功架取胜;谢清祝以女丑取胜。
[花旦三分丑]
旧时潮剧的彩罗衣旦,习惯称为花旦。这类旦行擅长扮演活泼机巧的女脾、村姑,是喜剧性人物,故表演上要带上三分丑味。
[乌衫出棚目汁滴]
乌衫即青衣旦,专演悲剧性人物,一出台就是泪痕满面的形象。
[做戏有世惰]
戏剧总是要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有人情味、世俗相。
[父母无志气(一作“无修世”),卖仔去做戏]
旧社会的童伶是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生活极为悲惨,所以即使家穷,一般做父母的还是不愿将儿子卖进戏班。
[老爷姓雷,戏仔着捶]
“老爷”即戏神,他是姓雷的,就应该严厉地对待童伶,捶打体罚理所当然。由此,戏班行话说童伶是“打脚腿”出身的。
[路条远,戏仔细]
旧时戏班过点,经常是靠徒步,稚弱的童伶,演戏通宵,还得拖着疲惫身躯赶远路,真是可怜!
[所歇老爷宫,所交大神明]
过去戏班在农村演出,总是留宫歇庙,所以经常与神明为偶。这也是艺人们的自嘲。
[在棚顶做六国丞相,落棚下无钱买豆酱]
在台上何等荣华富贵, 但下得台来却是身无分文。这也是艺人们辛酸的自嘲。
[陈世美讨无咸菜]
这句俗话在潮汕民间流传极广。它一方面反映了过去潮汕戏剧艺人生活的困苦,连一点送饭的咸菜都要向群众乞讨;另方面又反映了戏剧对老百姓思想影响之深。
[做三出看不见人面]
指演杂角的演员。潮剧在过去保留下很多面具(如土地公、鬼神、马头等),因而有些杂角演员虽有出台而没露面。
[锣鼓响,心膨胀(音读“碰浅”)]
村镇老百姓喜爱戏曲,当开场鼓一敲响,人心就被搅动得按捺不住。
[做戏是神经,看戏是白仁]
这里的“神经”指演员扮演角色的似假又真、假戏真做的近乎迷狂的舞台行动。“白仁”潮汕口语意为痴愚,这里引喻观众那种“信以为真”的艺术感受。
[看假戏流真目汁]
戏剧毕竟是艺术的虚构,但由于能使观众信以为真,故能赚得观众的眼泪。
[看戏无了极,去钱又落肉]
这是观众看戏后的后悔心情,它反映了旧时农村演戏通宵达旦的陋习所造成的矛盾。
[静过老三正]
老三正即老三正顺班,因其演出风格细腻,音乐伴奏多具高手,故剧场效果甚佳,民间有谣谚:“老三正,无看心头痛。”
[赛宝曲,老三正服饰]
30年代赛宝班班主叫高公,熟谙戏曲音乐,在该班倡导三孔弦定调,唱腔主张沉实浑厚,形成独特风格,得到观众和行家称许。老三正班主有钱又善管理,不但戏好,服饰也鲜丽,演员每年又统一制作春秋二季服装,甚为排场。
[老源正,无看太着痛]
潮汕沦陷期间,潮剧班多散班或逃离海外,老源正还能勉强在缓冲区苟存,阵容齐整,故当时群众以能见到这样的大班演出为荣幸。
[怡梨曲,中一服饰]
30年代,这两个班在泰国、新加坡一带是各有干秋的名班。怡梨班善创新腔,演员嗓音好;中一班则以服饰鲜妍闻名。
[爱看你的后,不爱看你的老]
童伶的艺术寿命极短,故各班须不断竞出新脚以吸引观众。“后”即后生的脚色;“老”即老化的脚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