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潮剧《曹营恋歌》作为十八大献礼剧目在国家大剧院成功献演,并获得中国剧协有关专家的肯定和赞赏,让潮剧这一“南国奇葩”大放异彩。
闻听上述消息,作为潮州人一分子,我自然感到很骄傲。记得小时候最早看的一部潮剧是《十五贯》,剧中小偷娄阿鼠的形象至今不忘。娄阿鼠是一个丑角,鼻子周围被特意涂抹了一圈白色,格外醒目;一对小眼睛始终滴溜溜地打转,贼眉鼠眼;走起路来弓腰呵背,滑稽可笑。虽然当时因设备落后没有在戏台两旁打出旁白,加上演员的唱腔拖得很长,我一直没有听明白台上演员的说唱内容,只能靠演员的脸谱和夸张的动作来领会剧情,但也觉得很好玩。
不过,总体上说,我对潮剧的印象不深,主要因为小时候不喜欢看慢节奏的戏剧。鲁迅先生曾在小说《社戏》中描述中国传统戏剧的情景: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目眩,很不适合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它的风致。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特点的高度概括。另外,作为社戏就是戏剧情节太拖沓。“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小时候我所看的潮剧多为野台社戏,确实有如鲁迅先生小说《社戏》中所描述的情形。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开始时的语言使用官腔,后来逐步使用了潮州方言。潮剧的唱腔一直保留着一唱众合,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曲尾帮唱的形式。潮剧的脚色行当齐全,有生、旦、丑、外、贴、末、净等7角,尤以丑、旦表演较富特色。
潮剧多从现实和民间取材,生活气息较浓,主题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载治乱、知兴衰”,表现了注重生命,注重事功,注重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以及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乐人为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清峭柔远、平易抒情的独特神韵。
如今,我已很久没有看过潮剧了。前年回家乡时刚好遇上村庙演潮剧答谢神恩,又勾起了儿时看社戏的记忆,遗憾的是眼前的演出已很难与艺术挂上钩了,尽管我是潮剧的门外汉,但演出艺术的高低还是分辨得出的。因此,我只瞄了几分钟便逃也似地离开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