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前写过一篇潮剧的稿子《地方戏青年传承》

正月“劳热”,潮汕地区的乡村都喜欢邀请潮剧剧团出演。热闹的祭神现场,每个剧目开始之前必有八仙贺寿,伊呀呀唱念做打。千禧之年的正月,乡里“劳热”,那年我十二岁,坐在台下黑压压人群中,牵着奶奶的手,我看着她用手帕拭泪。令她动容的是潮剧的剧情,而让我心动的是台上的灯光和服装。现今,剧团出演时,台下观众往往稀落,且多是拄着拐杖的白发人。戏台正对的神明成了主要的观众。

潮剧,近年来就被贴上“古板”“传统”等标签,有关于潮剧传承的话题,也不断出现。潮剧,早已淡化成潮汕年轻人口中的“潮汕文化”,与朋友介绍往往只知道这是独特的地方戏,对于潮剧的特点和表现艺术,很少有人能说个所以然。

当潮剧唱进少年的心里,一些年轻人开始想竭力传播潮剧,试图打破潮剧传承受阻的僵局。所谓的尝试,从一个大学的潮剧社团和一部潮剧主题电影讲起。


一次包装潮剧的尝试

“让年轻人去看整出潮剧很难,但是让他们去看一部有关于潮剧的电影要来的容易得多。”这话出自电影《杨梅英》的导演林淳爽。

林爽是深圳大学2011年应届毕业生,《杨梅英》是她的毕业设计团队作品。创作团队取名为“十年文”,取“十年寒窗,为赋一文”之意。

和大多数的原创电影一样,《杨梅英》从一开始,就面临资金紧缺的问题,最初的资金来源于六位主创人员的筹集。当主创团队在潮州开始取景拍摄时,制片人方宁在深圳拉赞助频频碰壁,作为大学生,拍摄电影的专业能力受到质疑。直至毕业答辩当天,团队才收到第一笔赞助,来自潮汕文化研究协会赞助的一万元。而整部电影花费了约一万七千,主创人员还需自掏腰包。

整个团队只有六个人,但是不只是六个人。后来,团队通过在网络大量发布信息,成员增至三十三人,大多数人都是零酬劳。参与成员多是大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各显其能,喜欢摄影的同学协助拍摄,喜好音乐的同学为电影创作主题曲……

“Action!”熟悉的开拍信号,在五十多位农村群众演员听来却是外星语。在拍摄过程中,这只是遇到的小问题之一。拍摄过程中,团队对自我的怀疑不断。“我们觉得很难,但是都很想做。”在创作过程中,林淳爽一直说,“那么不要想能不能做,而要想怎么办”。后来出于现实的考虑,逐渐将电影演变成剧情与纪录结合的电影。

一部电影可以感动多少人?可以让多少人效仿再次进行传播?林淳爽说,她想拍一部像《霸王别姬》那样的电影。她只想讲一个故事,关于她的奶奶如何在戏班长大、练功、成名,乃至后来成家的故事。透过电影,年轻人可以看到迷人的潮剧、精湛的潮绣等,从而有接触传统文化的渴望。

正如制片人方宁宁所说,作为一个学生毕业作品,真正的影响力不在于电影本身。而是通过这部电影,但后来人感觉到已经有传承潮汕文化已有行动,他们也将更有信心去做下去。文化的种子,我们从来便不知道种子背后,会有多少开花结果。这是一个关乎希望的故事。

一个潮剧社团的诞生

大学的社团琳琅满目,社团更多是年轻人爱玩的乐器、舞蹈和运动项目,关于传统文化的社团少之又少。去年九月初,在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爱好潮剧的刘粦孝创立了潮剧雅音学社,这是高校里首个潮剧社团。

刘粦孝出生于潮州市,打小跟着爷爷听潮剧。那个收音机盛行的年代,刘粦孝喜欢一边看书一边听潮剧节目,唱腔在“生、旦、净、丑”中切换,书本又在光影中翻过一页。自小听过电台的潮剧栏目,唱潮剧对于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创立一个潮剧社团,更多是源于热爱。

刘粦孝最爱潮剧中的丑角角色,他觉得丑角的唱腔很有特色,正如唱腔“痰火声”和“双拗声”。而这些潮剧的相关知识、表演技巧,学员可以通过讲座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社内部通过潮剧唱腔教唱培训活动,形成大学里的一个小型“梨园群英会”。

潮剧雅音学社的成立并不艰难,一开始就得到潮剧研究专家吴榕青的支持,随后潮剧导演、作曲家陈鹏也应邀成为指导老师。去年刘粦孝筹建学社,通过招新,学社从十三人的理事会扩增至三十多人的社团。与大学里动辄上百名会员的社团相比,潮剧雅音学社只是刚刚起步。

大学里的社团江湖,适者生存。潮剧雅音学社的存活问题,也让刘粦孝担忧。为此,刘粦孝为学社的换届花费心思,他竭力留住优秀的潮剧爱好者。然而资金不足问题,可能成为学社的硬伤。“我也不知道花费了多少钱,”刘粦孝说,从会员中收取的会员费不够学社的支出,作为会长,他选择自掏腰包。至于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多少钱,“那就说不清楚了。”

潮剧雅音学社,从成立至今,短短半年多。学社里运作成熟,还有很远的路。刘粦孝喜爱潮剧,也乐于传播潮剧,希望更多人感受到潮剧的美好。在潮汕年轻人的心中,听潮剧更多是巧合,潮剧只是走进小部分年轻人的心里。这个成立于大学校园的潮剧社团,是尝试,也为潮剧的传播提供新的可能。

副稿

80后的潮剧印象

生活在80年代的人,可以为一场潮剧演出穿街走巷、奔走相告,那时候的娱乐消遣太少,听潮剧听的是氛围,图的是消遣。

而生于80年代的潮汕年轻人,活在一个娱乐时代。电视、电脑有海量的娱乐信息,快餐似的娱乐文化,图的是新鲜与快捷。潮汕年轻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同龄人一样,置身于剧增的流行文化中,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不大。而对于潮剧,80后的潮汕年轻人有怎么样的感知?


蔡xx 男 大学本科在读 生于1989年

对于潮剧,我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从小到大,我只听过一次潮剧,还是在高中的一次音乐课堂上,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马大成和冯天盛换偶的故事。在家里,爷爷奶奶很少听潮剧,我接触到潮剧的机会也就越少。你看,现在潮汕人都喜欢往外跑,我觉得潮剧前景不是很好。

周x 男 公司职员 生于1988年

我奶奶喜欢听潮剧,喜欢反复播放一些潮剧剧目,小时候,我会跟着她一起听。就是在那个时候,听到《穆桂英招亲》、《武松打虎》和《十五贯》这些经典。读高中时,在(汕头市)海滨广场举行的一些潮剧名角的演唱,我偶尔会去看看。不过,后来听潮剧的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听到潮剧,以前的场景就都重现,觉得很亲切。最近一次看到潮剧,是看到《今日视线》的一个报道,一群大学生试图通过动画的制作来重新包装潮剧,让更多人了解潮剧。

柯X鑫 男 司机 生于1987年

可能是因为年轻,我现在不喜欢潮剧,不过以后就不一定。我听不懂潮剧,每次都要看字幕。至于听潮剧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也不知道,从来没有去研究过自己。在我看来,潮剧是潮汕的经典文化,汇集了很多美的唱腔,是老年人的喜爱。时代的发展它还可以继续生存,说明潮剧很好。

郭xx 女 公司职员 生于1986年

读小学的时候,偶尔会跟奶奶一起听潮剧。由于妈妈是梅州人,家里听潮剧的氛围不是很浓。大学我在澳洲留学,开始想了解家乡的文化,也尝试着去听潮剧。可是,我听不懂,因为潮剧唱的还是和我们平时说的有差别。像陈三五娘,里面就有很多音拖的很长。我的朋友里面,有个男生唱花旦唱的很好,不过会唱潮剧的朋友还是很少。

注:文中的姓名或已隐去,或为化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