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潮汕古墓葬中先后出土两种明代潮剧抄本,同时在国外发现几种国内早已失传的明代刊印的潮州戏文,人们才确切知道潮剧这个地方剧种有多么古老!这些剧本不但有宋元南戏的地方变体(如《蔡伯皆》),更可贵的是有根据地方题材创作的剧本(如《苏六娘》、《荔镜记》和《金花女》)。从这些剧本中,今人不但可以读到古人的故事,还可以领略古代潮州的一些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专家们也据此论证出潮剧至少在四百多年前就是一个成熟完整的剧种,甚至推想到当时演出的盛况。

从模仿到创作是艺术的必然发展过程。如果没有剧本创作的繁荣,就谈不上剧种的繁荣。经过一代代潮剧艺人的努力创作,不断丰富上演剧目,才使这个地方小剧种能够延续数百年并日益壮大。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广东潮剧院经过辛苦的发掘和整理,汇集了1200多种传统剧目。这充分证明这个剧种有着丰富的历史蕴藏。

广东潮剧院的前身是广东潮剧团,建立于1956年。她集结潮剧优秀的创作人才,卓有成效地开展剧本创作活动。至“文革”前夕,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就创作、整理和改编出一大批剧目,其中像《苏六娘》、《陈三五娘》、《辞郎洲》、《闹开封》、《告亲夫》以及现代戏《革命母亲李梨英》、《江姐》等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一部分已成为本剧种的保留剧目。

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广东潮剧院的创作人员都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和冲击,使他们十年伤心,十年憔悴,剧本创作也就十年空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文艺界万马齐喑的苍凉局面,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剧坛重现勃勃生机。随着广东潮剧院建制的恢复,经过十年磨难的老剧作家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一些新进人才也加盟到这个创作群体之中。他们以饱满的创作激情,酣畅的笔墨挥写出潮剧的新篇章。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一批新剧目相继从剧作家们的笔下推上潮剧舞台:既有新编历史剧,又有重新整理的传统戏,还有贴近生活讴歌新时代的现代戏。20年来,广东潮剧院就凭这些剧目走南闯北,既满足了广大观众对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又为潮剧争来了不少荣誉。剧团还带着这些剧目到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演出,增进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欣逢第二届国际潮剧节在汕头举行,将20年来广东潮剧院创作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的8部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剧本结集出版,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潮剧院的作家们劳绩的纪录心血的结晶。

戏曲是诗剧,剧本是剧诗。8个本子以诗的语言叙述了8个不同的故事,还描写出各式各样的人物,有古人也有今人,从古代的皇帝到今天的农民,可谓包罗万象。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奉献给读者。

“他日视今也如今之视昔”,我相信,它的出版对增强潮剧与全国各兄弟剧种的交流,促进潮剧艺术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本文是作者为《潮剧获奖剧本选》写的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该书系’99广东潮剧院丛书之一,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