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又看了一遍潮剧《金花女》,是广东潮剧院三团演员担纲表演的。我已经看了六遍《金花女》了,真是屡看不厌,每次都有新的亮点,新的感受。我知道,与我有同感的人还有不少呢。


《金花女》为什么具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当然与好几代演员的精彩表演很有关系,有人说“五代金花一台戏”,正是他们为此做出的贡献,才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愉乐。

但剧本写得好,却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也是此剧得以成功的保障。此剧是由郑文风、王江流、陈鸿岳改编的,出色的剧作家倾力的打造,使她有成为经典的质素;当然,还有像马飞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作曲家的加盟,这也是此剧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可以说,《金花女》的成功是众多潮剧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金花女》的艺术性,已经谈了很多,但话题却是谈不完的,比如,她那特别突出的语言中的乡土元素,就还较少人说到。

著名潮剧作家沈湘渠发表于《广东文艺》上的《马飞评传》就曾说过,《金花女》虽是改编的潮剧,却是潮味十足,而生动的语言,却也是她屡演不衰的一个原因。

笔者同意这个观点,也欣赏潮剧作家大胆地引进生动、活泼,令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乡土语言,以此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强艺术力量。或者因此,每回《金花女》的演出,那些谐趣的语言,就总是让人深感亲切,现场上笑声不断。

贴着人物情趣永

戏一开始,是为金花议亲。有两方的代表(媒婆)来提亲,一方是有钱有势的纨绔子弟刘迪少爷,一方是穷秀才刘永。如何选择?戏一下子就充满悬念。

哥哥金章的意见倾向于刘永,他看中的是才,他说:“自古道,女长须择配,树大自分枝。因此上,愚兄为你择佳婿,三杯清茶订亲谊。”可是嫂子却贪财、势利,倾向于刘迪,她说:“三杯清茶订个亲,许么便宜过菜头。”

这里的语言都很精彩,是老百姓的话,也很切合人物的身分、地位,是贴着人物写的语言。金章与其妻金章婆,都是平头百姓,只能说这样的话,朴实、通俗,很接地气的语言;假如是太书面化的语言,就显得不真实了。同时,人物的语言又十分准确地刻划出人物的性格,如金章的老实,金章婆的势利与泼辣。在嘲笑的话语里,金章婆那可憎恶的嘴脸,已历历宛然,这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实,像金章婆这样很现实的人,在我们的社会里并不少见,这也是她这个角色,让我们会心而笑的原因。艺术就是要真实地反映社会,要接地气,让人从中见到自己,见到熟悉的人物,才能感人。

一语生动活人物

笔者以为,《金花女》的意义,却还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忠于爱情的女性形象,这可看成是广大潮汕女性的代表。她的美丽,不仅在其外表,更在其内心,或者,内心的美才是最令我们喜爱的。

我十分欣赏她说的话:“好男不吃分家米,好女不穿嫁时衣。”这话通俗易懂,是来自生活里的语言,很有生气;而更重要的,却是它表明了一种人生的高远志向,铿锵有力地体现了一种傲骨。一种充满着朴素之美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人们。

看《金花女》,我最钦佩的,就是金花这个好姑娘。有了她,我们的生活里才有动人的美丽,才有耀眼的亮色。

在观看此剧时,每次听到她说出这句话时,我总不由得涌动泪水,这是多么动情的话!总赞叹剧作家在提练语言上的匠心。为什么是这一句,而不是别的话呢?就因为它准确,准确则生动,生动则使人物活现人前。我因此而击节。

动情言语动人情

“手足相随十八秋,一朝离别泪盈眸。”这是金花出阁时拜别哥哥金章唱词中的一句。此语好啊!好就好在一个情字,是真情之语。
我总觉得,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感情。家人之间是亲情: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社会之间是温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邻里之情……可以说,是情维系着我们的世界,是情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温暖。

《金花女》里的金花,从某种意义说,是道德的化身,这样的道德化人物,容易概念化,也容易令人觉得面目可憎;可是,戏里的金花,恰恰相反,却很生动、感人。为什么能够如此?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起了作用,剧作家创造这个人物时,赋予她浓郁的感情色彩,她不是不吃冷猪肉的圣人,而是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有感情有血肉,真实可信,所以特别感人。

感动我们的,还有金章说的话,在送嫁时,他说得很动人,“语叮咛,执妹手,持家处事细筹谋。识进退,知轻重,晓尊卑,睦邻右。若有为难处,阿兄共分忧。”都是很平常的话,可是这些平常的话语,却蕴含着很深沉的手足之情,语浅而情深啊!说到了我们的心底了。

语语生春句句妙

除了以上所举的语言外,其实,精彩的还有很多,随处可以见到,如“齿痛痛还能哑赢十八条巷”、“忍气留财遵古训”等等,都是很生动的语言,可以说是语语生春句句妙啊!

笔者以为,这些接地气,充满着潮汕本土气息的语言,就构成了《金花女》独特的艺术特征,也使她很具本土性气息,于是,多年来不但在潮汕地区,更在海内外广受人们欢迎。

艺术作品,即使是戏剧,首先应该是语言的艺术,出彩的语言,可以为她成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潮剧姓潮,当然不能忽视这个潮字。如何更好地体现潮韵?我想,《金花女》已经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启发,就是巧妙地运用潮汕语言入戏,准确地表情达意,刻划人物,推进剧情发展,使潮剧潮味十足,为人们所喜闻。

而《金花女》的潮味语言特色,也使我们见到了潮剧改编过程中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就是如何使移植或改编的戏更好地本土化的问题。戏剧的“拿来主义”是一种传统,但拿来不是照搬,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再创作。而再创作就是更好地本土化的过程,就需要我们剧作家的别具匠心的创造了。这是我由《金花女》的成功所联想到的问题,供当下的潮剧作家参考。

打磨经典精求精

末了,再回到《金花女》上。我想再说几句剧本以外的话,那就是经典,需要精益求精的打磨,《金花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她的谱曲和表演,也都是无可挑剔的完美。马飞等人的作曲,是珠联璧合的配合,是对传统潮曲推陈出新的再创造,所以不少曲词都脍炙人口。而历代艺术家如陈丽璇、郑小霞等的精彩演绎,也使戏里的人物活灵活现在舞台上,感动了成千上万观众。

广东潮剧院三团演出的潮剧《金花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