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回忆

年幼的时候,每逢有大节日的时候,村子里总是会请来一个大戏团。大人小孩早早就带着椅子去那儿霸位子。人山人海,似乎整个村子的人都出动了。有些人找不到椅子,索性在蹲坐在地上。五六月的天,下午五六点的太阳还是火辣辣地晒着。有时坐在地上,屁股还是滚烫滚烫的。但是,六点钟台上戏一唱响,不管多热多累都好,男女老幼,纷纷出动,万人空巷的景观着实壮观。

在童年的回忆中,潮剧戏台就像块大磁铁,把散落在四处的人,一一吸引过来。那个时候,跟大人一起坐在人群中间,看着其实不懂的表演,听着悠长的音乐跟唱腔,心里却被震撼住。整个村子的人,潮州人看潮剧,那个时候心中总是有一股力量,却难以言表。后来来外地读书,当人们说起潮汕人的凝聚力时,脑中顿时浮现了儿时与大人们一起看戏的场面。那个时候,我才明白,长辈们一直喜欢的潮剧,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植根在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潮州人心里。

潮剧的简介

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族色彩。

潮剧现有的这批传统剧目,其中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

潮剧的衰败

这些如此专业的知识,我也是通过不断地查找资料才具体了解到。虽然从小在潮剧的熏陶中长大,但是似乎都没有这个意识来好好了解这种文化。后来才知道原来还有泰国潮剧。人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从小一直在听哼潮剧中长大,却一直缺少对潮剧的一个系统认知。高中的时候,我们对潮剧的现状进行了一个调研,那是第一次比较系统深入地了解潮剧的起源历史,也是第一次被潮剧现今的衰败所震撼。

“我不知道究竟是潮剧开始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的生活开始远离了潮剧。”看到心痛潮剧衰败的剧友说的话,我不由深深地震撼住了。仔细一想,我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居住在农村,没有什么娱乐。从小喜欢跟着家里的大人去看、去听潮剧。而今,看看那些正在成长的一代,大家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看的是明星娱乐,玩的是手机······跟我年龄相仿的同学朋友,似乎也少有跟潮剧有关的交集。小时候一些旧风俗,有些似乎也与时俱进,有些渐渐被人们遗忘。“年轻”似乎跟潮剧格格不入。喜欢潮剧从某个角度上讲,成了一种具体年龄段的爱好,即使是爱好,也渐渐变成了一种没有知音的爱好。

高中时代的那份关于潮剧衰败的调研资料,着实让我担忧跟不解。就当时访问调查的那一帮喜欢街舞的年轻人,他们简单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Out! 简简单单的英文单词“Out”,就把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潮剧文化,一下子拉回了原始时代。我当时忍不住问了他们:“难道你们对潮汕文化就没有归属感吗?”然而对于他们来说,归属感也是一个挺难理解的词。


潮剧衰败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潮剧的衰败,谁又该为潮剧的衰败买单?

其实就现今的现象来看,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不断衰败的现实屡屡皆是,这种现象又何止是潮剧。一些古老的行当在消失,一些有特色的建筑被拆除,一些特色文化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无助的场面。被冠以“与时俱进”的名号,许多富有民族特色、历史典故的文化建筑,变成了“四不像”。 故宫被爆建私人会所、清华四教冠名“真维斯楼”、北大图书馆招商苹果店、国家博物馆办奢侈品展、摆婚宴.......这些曾被国人视为文化净土的古建筑、大学、博物馆等文化单位,无不纷纷被“商”,难逃沦陷的命运。

陈丹青先生曾在给大学生的演讲中,幽默地讽刺了现今的文化氛围。从现今的状况来看,传统文化的衰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潮剧,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1)就潮剧所处环境来看。

潮汕僻处岭外,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远离政治、经济的中心。相对来说受主流文化、中心文化的辐射比较小。这种先天的条件使潮汕文化能够在与主流中心文化的碰撞、竞争、渗透、融合中得以保存和形成自己的鲜明和独特的个性,这是造就潮剧鼎盛的一方良土。但却也是因为这种保守性,不能与年改革开发后的多元外来文化融合相处。潮剧深深扎根在年长的一代,而成了年轻一代口中心中的传统跟古老的代表。

(2)就潮剧本身来讲。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而今,表演单调、情节单一、艺术水平下降、演员和观众老化等这些问题,更是成了造成潮剧衰落的原因。

(3) 就潮剧的传播路径来看。

潮剧以听看为主。大型戏台的搭建,现今已经少有。拜神也算是潮汕文化的范畴,潮剧的推广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里传播开来的,但现在连这方阵地也有失去的迹象。偶尔出现在大型的迎神赛会的活动中,但是观看的人,少之又少。在电视看潮剧的,也只有在一些地方台具体的时间段,看的人,也大多是一些听不懂普通话的姑姑、奶奶辈。小时候,收音机的猜谜讲古台,是我最钟爱的节目。古今中外事,那个隐藏在幕后,拥有浑厚的、带有各种感情声音的讲古师傅,成了我小时候看不到的老朋友。而今,安静时,打开尘封已久的收音机,电波里传来的不再是那熟悉的乡音,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性病、不孕不育的专家。今年回家的时候,看到了一直让人感伤的新闻:那位令我敬佩的播音老主持人——陈世文先生去世了。

(4)就今日社会的文化而言。

有人说:这是大势所趋。

1978年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正在成长的这一代青少年,不断地受到欧美日韩文化的冲击。有些年轻人,了解韩国文化远远比了解本土文化多得多。

某市一位专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他对潮剧的看法是“潮剧拖泥带水,表达一句话要花几分钟的时间,不符合时代节奏,肯定不受欢迎的”。言下之意,潮剧必将受到时代的淘汰。潮剧这些年来的停滞不前,日益落后,很大原因正因为遇到不少象上面这位不了解潮剧,又专管文化工作的政府官员,他们以为走在时代前端,藐视潮剧这块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将潮剧事业搁置一旁,使潮剧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

潮剧院这些年来多少德高望重,还能对潮剧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艺人被提前退休,而潮剧院本身又培养出多少象姚旋秋、范泽华、翁銮金、黄清城等一样杰出的潮剧演员,编写出多少象《苏六娘》、《扫窗会》等一样的经典剧目?广东潮剧院一团的负责人到处在推销潮剧的演出业务,只求完成自己的推销指标。

这些年来获“百花奖”、“万花奖”的剧目,真正经得起岁月考验,能与以往的传统剧目相比的,没有多少。看现在的潮剧演员站在舞台上就是在耍弄潮剧。想当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的堂堂广东潮剧院,今天沦落为专做给“老爷(神)”看的土脚戏,潮剧院的某些领导却不觉得愧对梨园祖先,一味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都实刺痛潮剧剧友的心。

挽救潮剧

传统文化是有衰落的迹象,冯骥才先生也放弃了写作,奔波于抢救民俗文化,很是令人敬佩。我们曾那样大力地斥责日本,但是日本对待其本土文化,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参考学习。 日本人的心灵家园——京都,日本游客逛茶道馆、花道馆不止是观光,有的还会有板有眼地学习,恭敬又兴奋地与传统亲密接触。至于花街艺妓,那是京都一大招牌,却又不仅是招牌——艺妓不仅要接受琴棋书画、礼仪姿态的严格培训,还必须长年遵守一整套严谨的生活方式。对本土文化有着深深的归属感,是让我们发扬它们的基本动力。

潮州广播电台近期推出的“潮人潮腔唱潮剧”及潮州电视台推出的“梨园群英会”节目深受欢迎,引发大量潮剧爱好者踊跃报名参与。结合时代的发展,通过政府跟个人的努力,一步步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振兴、发扬。

家乡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原因所在,需要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无论是自身的原因还是外力的压挤,它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并试图探寻出路。这不仅仅是作为所有潮汕人的家乡情结所决定的期盼,更是作为保存地域文化历史价值的要求。外力的压挤将会始终存在,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细腻的珍视,让传统文化完整地留存至今。经济实力是肌肉,社会繁荣是衣装,而传统文化是血液、是灵魂,潮剧的发展,在于昨日,也在于今日。在于老去的一辈,也在于我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