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地区管农业的专员余锡渠写了不少现代潮剧剧本,上演后反响热烈,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专员戏”。

余锡渠写的第一个现代潮剧叫《龙舌涵》(又名《二升米》);此后,他又有续集《韩江水》问世。接着,他还陆续写出《翻身院》、《韩江两岸稻花香》、《新娘仔》、《莲花姐妹》、《滨海风潮》等剧本。一个繁忙的公仆,几年时间写出这么多的剧本,堪称奇迹。

这位余专员原来是个“好戏好皮猴(皮影戏)”的民间文艺爱好者。小时候只读过几年书,兴趣广泛。青年时期,他喜爱潮州音乐,写方言歌谣,创作谜语,搞“采青景”,是个文艺多面手。抗战时期,他在家乡领导一个农民群众组织“福德祠”时,就有过“寓教于乐”的实践,编演了《勾践复国》和《大破迷魂阵》两出潮剧,后者用神话剧形式针砭时弊,剧中以“护国将军”和“青眼大王”影射日伪澄海县长陈辅国和密侦头子王昂青,他自己集编剧、导演、作曲于一身,还亲自出演“乌龟大仙”一角,显示了他以剧艺组织教育群众的特殊才能。

1960年,余专员在澄海县冠山乡蹲点期间,丰富生动的农村生活让他“心动”,他居然冒着挨饿的窘境,重操“旧技”,写起潮剧来。他写剧挺会挤时间,不但深夜写,抱病写,在田头蹲着构思,就连上北京开会的途中也在车厢里写。写的时候真正是感情投入,常常自言自语,琢磨剧中人的台词;有时还比比划划,设计舞台动作。写完稿后,他还要亲自参加导演,反复修改。

余锡渠写的戏,从题材到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富于泥土味。其中《滨海风潮》一剧曾参加1963年省支农会演,引起轰动,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央文化部文艺事业管理局还特地印了单行本,发至全国各地戏剧部门和剧团。他将该单行本的650元稿费凑足700元赠给上演的剧团作演出费用。正是这个关爱文艺的奉献型的党政干部,给潮剧史写下了斑斓多彩的一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