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虽已流逝,潮剧表演艺术家洪妙先生的长者的音容笑貌,却仍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人们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颂他的技艺,赞他的为人。

那是1957年“青梅如豆柳如眉”的季节。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文艺大楼里,广东潮剧演出团作首次晋京演出,剧目是《辩本》、《扫窗会》和《闹钗》。周扬、田汉、夏衍等领导同志以及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都莅场观看演出。剧场里座无虚席,观众们怀着期待也带着疑问,气氛既热烈又紧张。

帷幕拉开了,观众席里一道道目光像是一个个问号直逼舞台。

“心慌慌,意战兢,急步儿,闯朝廷……”杨令婆在两位侍女的扶持下出场了。她手执龙头金杖,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刚毅的气魄和深沉的眼神,显示出她曾是驰骋沙场、运筹帷幄的风云人物。“忽听我主登殿中,移步见驾上金銮”,她的唱腔声调高亢,运气自然,强弱轻重控制得婉转有致。只见她膝盖微弯,腰身微俯,一步轻一步重地踱上金銮殿,一下子便把人物的年龄和身份鲜明地表现出来。她说完一段道白,随着嘴巴的阵阵颤动,更把此时杨令婆那种强忍愤怒又止不住正义激涌的神态,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忽然间掌声四起,演员独特的唱腔,维妙维肖的表演,博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啊!老太婆,太像了!”“演员是个男的,名字叫洪妙。”剧情向高潮发展。杨令婆时而气息饱满、声情融贯地向宋仁宗慷慨陈词,把伸张正义之情表达得淋漓酣畅;时而抖动着嘴唇,龙头杖往地上一顿,腔调苍凉凄婉地诉说她的全家尽忠报国的悲壮历史,十分真切地表达了心中的悲愤;时而无语凝噎或眼睛向着皇帝,或望着天空,愤懑之情升腾到了顶点。最后她忍无可忍,行腔加快,唱着“老身手执龙头杖,定打昏君与奸佞”,高高举起金杖,颤巍巍地直取庞洪……当帷幕降下时,观众被折服了,夹着无数喝彩,掌声经久不息。

谢幕后,洪妙的眼睛被泪水打湿了,他比在台上更为动情:这其中,曾交织无数的幻想又凝结着多少劳累的血汗,历经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洪妙塑造的杨令婆形象,独树一帜,他让首都艺术界震动了。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给予了大力的肯定和赞扬;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赞叹“洪妙先生的表演艺术,叫我衷心佩服”;有人撰文说:“《辩本》的章法与洪妙的唱,是佳制与奇响。”洪妙因此也被誉为“活令婆”。

生命创造了艺术,艺术又孕育着新的生命。继《辩本》之后,洪妙更加奋力开拓,艺绩日渐高深。他一生擅于女丑老旦,塑造了几十个不同年龄和性格、不同阶层的古今妇女形象,每个形象均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犹以带有落后意识的老妇形象更逼真动人。如《苏六娘》中的乳娘、《妇女代表》中的江母、《好媳妇》中的婆婆等等,这些形象都栩栩如生,让观众难以忘怀。他先后到过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演出,1960年前往香港和柬埔寨演出,1980年又随团再度出访香港,由此更蜚声海内外。香港的一位观众曾向他献诗:“演来炉火够纯青,功夫样样精;龙钟老态妙台型,玲珑是表情……”这是一种钟爱,也是对他的表演艺术集中的概括。洪妙的表演和唱腔虽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但却如一盘未经贯串的珍珠,光彩熠熠。他一生没进过校门,却苦读了“人生”这本书,沿着人生这条路,他执着地探索着潮剧艺术的深层底蕴。

旧时的潮剧,因童伶制的关系,唱法多用实声,节奏平缓,缺少变化,音域狭窄,显得单调刻板。洪妙便从过去所学的“外江曲”(广东汉剧唱腔)中,摸索出真假嗓结合的发声方法,巧妙地运用到潮剧演唱中来。这是一种以真声为基础,高音中带假声而又有别于潮剧钿声(发音在上颚的一种真声)的一种声型。

他把真假声巧妙衔接,似假似真难以分辨。而且高音上得去,不费劲,不僵硬;中低音放得下,既松弛,又柔和,十分富有弹性。这种发声方法是别人所没有的,被潮剧界誉为“洪腔”。它是洪妙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一种独特的创造。《辩本》的唱腔,正是洪妙独特唱腔的突出体现。年近八旬的洪老,仍能一口气唱完《辩本》这40分钟的重头戏,且始终中气十足,吐纳自如,这怎不令观众叫绝呢!

“洪师傅,你能有如此高超的技巧,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有人这样问他。“也没什么奥秘,一要气出丹田,控制气息……不要只用口咬字,要保持唱腔自如、流畅、省力。二要懂得‘偷气’,即在长段唱腔中,借助表演和鼓点,暗吸一两口气,这样才能持久……”此外。在一些曲句中,他有目的地运用滑音和装饰音,使曲调更具华彩,又颇有乡土风味。他还注意把音的轻、重、收、放与行腔上的顿、挫、抑、扬结合在一起,使乐曲产生了更丰富、更优美的效果。1986年夏天,就在他去世的前几个月,洪老还操起椰胡自拉自唱,在座的北京声乐研究所副所长张映哲等感慨地说:“这样高龄的人能做到高、中、低音运用自如,且唱得如此完满,高音部竟能发至F调的‘6’(潮剧记谱),在艺术界实在是凤毛麟角,他算得上是中国的国宝!”

洪妙的唱腔有特别的魅力,他的扮相更令人信服。他中年后两鬓斑白,双颧微突,眼睛圆小且微微凹陷,但却灵活有神采,薄薄的嘴唇,丰满朝上的下巴,真是一副天然的老旦好扮相。

洪妙是最会珍惜和发掘自我的人,善于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灵活创造,是洪妙表演上最大的本色和特点。他时常与人回忆与祖母一起的生活,对年老祖母行动不便时的行、坐、起、立做了长期的细心观察,经过不断地加工提炼,巧妙地运用到杨令婆身上。平时即使在路上,他也时时观察老妇的走路姿势。有一年剧团到广州演出,他细心揣摩了邻近住地的3个不同类型的老妇不同的举止,得到很好的启示。他就是这样贯微洞密、苦心孤诣地去刻划人物,因而使他扮演的形象十分性格化、生活化。这方面,最能代表他表演风格的当数影片《苏六娘》中的乳娘。乳娘脚穿尖头鞋,头梳“大刀鬃”,身着朴素而式样古老的衣裤。这副潮汕特有的乡下老媪装扮,正是经过洪妙一番不同寻常的设计而得出。他认为乳娘虽曾缠足,又上了年纪,但毕竟是在山区多劳作的“底下人”。虽经长途跋涉,步履仍很粗犷。且看那过湘子桥一段的表演:下桥,因台阶窄而陡,他侧着身体,横步而行,提防溜倒;上桥,台阶宽且平,她如步平地,舒展自若。在演出中,她时而拔银针,搔搔头;时而两手一拍,抹抹鬓角,动作十分自然传神。几十年来,由于他刻意地追求和不断地创造,使他形成自己独有的表演风格:生动、传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洪妙

洪妙先生剧照

把整个身心献给潮剧事业的洪妙,从娃娃到老翁,从遥远的异国到培养他成长的故土,走过的是一条曲折起伏的艺术之旅。

1904年4月25日,洪妙诞生于泰国的湄南河畔。4岁时由父亲带回澄海县隆都乡与祖母一起生活。祖母喜欢潮剧,又常向洪妙讲戏曲故事,把他幼小的心灵带进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可以说,她是洪妙步入艺坛的启蒙教师。他自小聪颖顽皮,村里锣鼓班要他去学打鼓,果然一学就会。此后,遇上游神赛会,他就被抬在特制的鼓轿上当起了鼓手。才是6岁幼童,便已浸泡在鼓声乐曲之中,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8岁时洪妙加入了纸影班,在名师指点下,很快学会了拉弦唱曲。十载功夫,便崭露头角,司鼓、领奏、演唱,全都得心应手,19岁时便在粤东、闽南一带唱出了名。1929年洪妙又漂流泰国,参加了“老正兴”纸影班,凭着多年的功夫,博得异国观众的好评。有一次,他与另一纸影班对唱,因唱败了对方,班主雇用当地流氓硬断了洪妙的鼻骨。鼻骨断了,求艺之心却没有死。洪妙忍受巨大的疼痛和失业之苦,精心配合医生的治疗,伤处终于出奇般地好了。伤愈以后,一些剧团又争相聘纳,他投身于“老怡梨”潮剧班,开始了真正的舞台生活。此后,他辗转于泰国、马来亚、“唐山”之间,在这个阶段里,他的戏路愈演愈宽,演技又有新的长进。而立之年,正是艺术的黄金时代。不料厄运再度袭来:他因劳累、用声过度而倒嗓失声。他无奈回到祖国,千方百计遍请名医,稍有转机时,又不忘练声。万幸的是,艺术之神又一次降临,他的嗓音恢复了。于是,他要演,要唱,要毕生演唱到底!从1939年抗日战争潮汕沦陷到1949年潮汕解放,直至1956年广东潮剧团成立,洪妙的演唱一直没有停止过。就是在艺人派不上用场的十年浩劫中,洪妙被逼回到澄海县隆都乡当牛倌和“鸡司令”,他依旧是一手牵牛,一手椰胡,在野外草地上自拉自唱。洪妙年届高龄,也仍随团下乡登台演出,且曾连演三个晚上,独当压台,每当人们知道他那老态龙钟的身影将出现于舞台,便争相购票观看。1984年已是81岁高龄的他,还作为特邀演员,参加了电影戏曲片《张春郎削发》的拍摄。银幕上,留下了他最后的身影。

走过漫漫岁月,历尽人间沧桑。是党和人民,使洪妙从一个漂流异国的“戏仔”成为新中国富有声誉的艺术家。他是潮剧的骄傲,也是潮汕人民的骄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