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入行的张长城,活跃在潮剧舞台超过一甲子,塑造经典无数:《张春郎削发》中尊礼崇法的张崇礼,《春草闯堂》中位居鼎鼐的李仲钦,《陈太爷选婿》中惠政怜才的陈仕颖,《飞龙女》中执法如山的老熊浩,《续荔镜记》中工于心计的陈伯贤等等,人物迥异多彩,角色栩栩如生。他曾进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化部嘉奖,尔后又夺得第四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员一等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荣誉表演奖。其饰演的老生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由此赢得潮剧“活清官”、“老相爷”、“老生王”的蜚誉。
卖身童伶 苦练成才
1933年4月,张长城生于潮南区成田镇沙陂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少时失怙,母亲艰难地拉扯着他们兄弟姐妹几人,家庭环境十分艰辛。“家有三斗粮,不入梨园行”,这是当时人们对“做戏”的真实态度,但凡家里有吃的,都不会让孩子去做戏。可做戏,对当时缺衣少食的张长城到底是一种生路啊。他先是在草台班子里跑龙套,11岁那年,以3斗米的“身价”,卖身到老一枝香戏班当童伶,后又辗转到老三正顺等戏班。
在三正顺,张长城开始学小生行当,由名教戏卢吟词先生执教。但所谓的“名师出高徒”在他身上并不奏效,老师虽好,无奈他身材瘦小,形象不潇洒,高音又唱不上去,一上台便经常被喝倒彩。直到1959年,张长城才迎来了演戏生涯的“曙光”——广东潮剧院四团排演古装潮剧《素月孤舟》,他首次转演老生,在剧中扮演主角洪承畴。这一次的转行(当),让张长城“否极泰来”,他扮演的洪承畴形神俱佳,广获好评。
原来,深知自身“短板”的张长城,为此下足了一番苦功,从穿戴、台位、身段、动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扬长避短的特殊处理:为显魁梧高大,他将别人两寸高的靴子加至四五寸,又在戏服底下垫上厚厚的棉袄,且戴上挂须,掩盖了人矮嘴阔的缺点;表演上则多采用正面亮相,且不拘囿于程式,将潮剧老生举至眉梢的“朝天指”、“翻指”等大胆举过头顶,给人以伟岸挺拔之感……老生发轫的成功,成为张长城艺术生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华丽转身”,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先后扮演了《金山战鼓》的韩世忠、《刘明珠》的海瑞、《辞郎洲》的张达、《赵氏孤儿》的程婴、《汉文皇后》的刘恒、《铡美案》的包拯、《齐女情》的齐桓公、《王茂生进酒》的薛仁贵、《蓝继子》的蓝宗麟、《赵少卿》的赵少卿、《李治登基》的李世民等众多经典老生角色。
“公堂戏”成一绝
说起张长城的《闹开封》,那可是让万千观众倾倒的“公堂戏”。每次看戏,听他念:“开封三尺法,凛凛正纪纲。忠怀吞瀚海,正气压泰山。”那种神情,不怒自威,那种气场,无可匹敌。
张长城另一艺术特点是“满眼是戏”。他深谙“传神写照最在阿堵(眼睛)中”的行话,通过刻苦训练,锻炼出一双炯炯有神的“会做戏”的眼睛。他对“眼功”的运用可谓功夫独到、自成一家。《闹开封》中,面对出身豪门贵胄的王氏一再的逞刁使奸,王佐怒发冲冠,气愤至极,字字千钧地念道:“清官难为,民怨难申,我何颜再戴乌纱帽!”话音刚落,将头一仰,纱帽重重向后抛掷出去。那种力量,那种气势,看得人热血沸腾!从他眼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为民申冤、正气凛然的青天。怪不得行内人说,平时其貌不扬的张长城一旦穿上戏服,踏上戏棚,便仿若“戏神”上身一般,霎时像变得光芒万丈!
70年代末恢复古装戏后,张长城调至广东潮剧院一团,稳居潮剧第一老生的宝座。他一生数登银幕,《告亲夫》、《闹开封》、《刘明珠》、《张春郎削发》先后被摄制成潮剧艺术片,流行于海内外。他将生活的体验化为戏曲程式,激面、抖须、甩发、水袖等动作,随戏而生,应戏而用,张弛有度,轻重有节,急缓有序,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将潮剧老生艺术推向一个高峰!
心怀大众的平民艺术家
在张长城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大帧照片,那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接见他的图片。1963年,周恩来出访亚、拉、非等国家归来,途经广州,观看了潮剧现代戏《杜鹃山》(选场),并亲切接见扮演农民英雄乌豆的主演者张长城等人。他记得当时周总理和蔼可亲地对他说,要培养100个书记容易,而要培养1个艺术家就难啦。这是张长城一辈子铭记在心的一句话。
历经苍黄的张长城性格达观,每次见面总是给人神朗气爽、神采奕奕、谈笑风生的印象。作为省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几年前,张长城筹资拍摄了《回书》、《闹开封》、《磨房会》等折子戏,以及《梦会》、《舍子》、《执法如山》、《审子》等专场,为潮剧老生表演艺术储存影像资料。每次接到演出邀请,他不顾年事已高,每每践约,或在粤东或赴穗、鹏乃至远渡重洋到东南亚一带献艺。
成名后的张长城交游甚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皂隶,九流三教的朋友都有,但他心中总有一块柔软的位置,一种悲悯的情怀,一如既往地牵挂着芸芸的劳苦大众。暮年的他,行以躬亲参与慈善活动,为援助玉树孤儿义演售碟、献唱募捐,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平民艺术家!(揭阳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