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长潮汕,几十年一直浸淫于潮剧潮乐的古雅曲韵。记忆之中,最先将我带入潮剧这个大观园的,就是《苏六娘》“春风践约到园林......”这轻快愉悦而柔婉深情的唱段。而后,《扫窗会》、《陈三五娘》、《闹开封》、《井边会》、《杨令婆辩本》、《辞郎洲》、《告亲夫》、《刘明珠》、《柴房会》等精彩经典剧目,以及洪妙、姚璇秋、范泽华、张长城、翁銮金、肖南英、蔡锦坤、朱楚珍、方展荣等著名演员的优美唱声与表演特色,更让我耳熟能详,一往情深。

潮剧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潮汕地方戏,全国十大剧种之一,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粤、潮、汉)之一,距今已有4 4 0多年历史。记得少小时,酷爱潮剧的舅父每于饭后茶前之际,便搬出由亲戚们派钱购置的一台旧式手摇留声机(潮汕俗称“机器曲”),又捧出一叠黑胶粗纹潮剧唱片,再从中抽取一张放于唱机转盘,接着将一柄小摇把插入机身小孔连连摇转,然后把换了唱针的唱机头轻轻放在开始缓缓转动的唱片上。这时,外祖母等一众“潮剧迷”早已围坐守候。稍刻,悠扬的戏曲之声飘然而出,回荡在小楼客厅。大家静静地沉浸其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随着熟悉的唱段哼唱起来......。按当时的年代背景、生活水平以及文娱活动的贫乏单调,这种当今看来颇为繁琐落后的聆赏方式,可在当时已是一种难得、惬意的小资享受。

直至文革开始,潮剧与其它传统艺术一律被视为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封资修黑货、毒草而遭到批判禁锢,打入冷宫。为避免因“破四旧”而罹遭祸殃,大家不得不与这台“机器曲”及几十套老唱片忍痛诀别,由舅父专程将它们悄悄送往乡间亲戚家里的小阁楼秘密寄存。潮剧、潮乐及其所带来给众人的欢娱从此也随之从家中消声灭迹,只遗留下对它们一份绵绵的情愫。

十年后,文革寿终正寝。被禁的潮剧影片先后复苏上映,新颖录音机取代老旧“机器曲”让潮剧雅韵重新回响在潮汕大地,与观众久违了的潮剧名伶也纷纷重返阔别的戏台,潮剧戏票在当时“一票难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次在鮀城的大观园戏院观看由潮剧表演艺术家洪妙主演的折子戏——《杨令婆辩本》。闻悉久别梨园的“活令婆”洪妙先生亲临献演,许多潮剧爱好者都期盼一睹风采,所以整个戏院座无虚席。当洪老先生扮演的佘太郡拄着龙头杖甫一出场,一发高亢激越、抑扬顿挫的“洪腔”,立时引来台下满堂彩。尽管洪先生已年逾古稀,相比1957年录制的《辩本》唱片,在唱声底气方面稍微有点力不从心。但洪老毕竟有着从艺近70年的扎实功底,通过在表情、动作、唱白等生动而细腻表演,将年高老迈的杨令婆为保救忠良闯殿面圣,慷概雄辩,智勇兼备的艺术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魅力不减当年!精湛造诣与精彩绝伦的演出,不时博得全场观众一阵阵热烈掌声。彼时盛况,至今难忘。

在潮剧演员之中,我对姚璇秋先生的唱腔与表演情有独钟。窃以为,论及艺术造诣和在国内外声名,姚璇秋当是首屈一指。其代表作“两会三娘”:《扫窗会》、《井边会》及《苏六娘》、《陈三五娘》、《辞郎洲》(陈璧娘)堪称潮剧中的瑰宝。她音色晶润甜美,唱腔婉转柔情,表演细腻到位,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被誉“珠盘走玉,绕梁三日”的金嗓子。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田汉曾赋诗题赞潮剧和姚璇秋的精彩表演:“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湖边细柳迎环珮,江上名桥走凤凰。清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近年,她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并与红线女等15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同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殊荣,乃属名至实归,当之无愧。

我还深爱经典剧作中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精彩对白、唱段。它们或文词优美,明快精炼,曲调动听,令人荡气回肠,例如《刘明珠》、《告亲夫》、《辞郎洲》;或巧用俚语俗谚,诙谐贴切,妙语如珠,让人拍案叫绝,比如《苏六娘》、<闹钗》、《柴房会》。我曾有幸拜识张华云、黄翼、李志浦等几位久仰的老一辈剧作家,承蒙惠赠文集、墨宝。他们虽学识渊博、才华洋溢,均有传世之作,却态度谦逊、穿着素朴、平易近人,身上毫无某些所谓名人的架子、傲气。遗憾的是,这几位德艺双馨的诗翁都已先后骑鹤西游。但每当忆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总让人倍感亲切,肃然起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初,可谓是潮剧艺术繁荣发展、焕发异彩的“黄金时期”。1957年5月广东潮剧团首次晋京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了《扫窗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前来观看,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与姚璇秋等演员合影。一九五九年,姚璇秋等潮剧演员再次到了怀仁堂演出《辞郎洲》,刘少奇、董必武、宋庆龄、周恩来等莅场观看与接见了演员。此外,优秀剧目频频获奖,编作导演人才辈出。如广东潮剧院这座潮剧最高艺术殿堂,前有第一代潮剧五朵金花姚璇秋、范泽华、肖南英、吴丽君、陈丽华;后有第二代五朵金花吴玲儿、孙小华、郑小霞、蔡明晖,吴楚珊。生旦净丑,皆有名角。所编创的传统潮剧,有的上京、出国汇演访演,深得各方好评,名闻遐迩;有的久演不衰,并拍成电影电视,灌录唱片影碟,远播海内外。

遗憾的是,时下随着艺术欣赏的多元化、传播科技水平的改进提高以及潮剧在编创的改革创新、演艺人才的选拔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缺陷,面临着青黄不接与人才断层困境;祈盼潮剧这一朵南国的古老艺术奇葩复兴焕彩,在传统艺术的百花园拥有它一席之地,这是一个潮剧爱好者的殷殷盼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