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图艺苑”中国地方传统曲艺品鉴系列的首场演出,“潮剧:马氏青衣品鉴”于上周六晚上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与潮剧迷亲切见面。

随着一句吐字如珠、凄楚动人的“任从门严宫院深,不见夫婿不甘心”,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潮剧青衣代表、福建省漳州市非遗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马丽瑞一袭青衣、飘然登场,魅力不减当年。

马丽端有一副让人过耳难忘的好嗓子——纯粹清亮,自然优美,中音处珠圆玉润,高音处至柔若水。她演的秦香莲,缠绵凄恻,爱恨交加。公堂上的那一句“只道是母儿能把青天见,谁知道青天又被乌云遮,我恨青天不开眼,恨国法徇私情……万民皆尊包青天,原来也是,官官相护”,把秦香莲满心的百转千回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被称为“南国奇葩”的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已有440多年的传唱历史了,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它是从我国戏曲于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的分野上,由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的南戏滥觞而来。历经宋元二百多年的流转演变,南戏随着历史的浪花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逐流,一路芳香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

据记载,宋室南渡后,南戏流入闽南,演变成为以闽南官话演唱的“正字戏”,而当时由于福建人口激增、地少人多,大量福建人迁居潮汕,他们带去的“正字戏”与潮汕当地民间音乐、歌舞、小调相融合后,到了明朝中期,就逐渐衍变成了以闽南语系潮州方言演唱的潮音、白字戏仔,也就人们现在所说的潮剧,所以民间至今仍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

作为一位骨灰级潮剧迷和此次演出的组织者之一,精诚医馆馆长方志山看完演出,十分享受地说:“这才是纯粹的潮剧,原汁原味。”他认为,受拜金崇富风气的影响,不少潮剧这几年都变味了,“一味追求豪华大制作,一部潮剧投资千万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伴唱伴舞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什么乐器都往里放,灯光师成了主创人员,一场戏服装十几套,演员不停地换,跟时装模特似的,道具也是要高档越好,好像投资越大,品位就越高。”

他说:“浮华之下,演员的唱腔、表演功力和人物刻画都被忽略了,戏曲沦为一场追求感官刺激的视觉秀。马丽瑞的表演却让我们重新找到了戏曲的真正魅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