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娃:潮剧舞台表演艺术的“真实感”
不同的艺术都有它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经历千百年的艺术创作经验积累,形成一种虚实结合、形神结合、意象结合等美学原则,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多种手段,有规律、有章法、有美感的程式化、戏剧化、歌舞化相互交融的独特的艺术。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他的表现形式与中国戏曲的主流表现形式是基本相同的。
戏曲这种真实的情感,并不是生活的情感。生活的情感是自发的,没有控制、没有确定的方向的;舞台情感则是有意寻求规定情境中的情感活动,带有虚构性,是自觉、明确而有控制的。如果把虚构的真实混同于生活的真实,戏就演不下去了。我曾看过一出《井边会》,在刘咬脐受老王、九成阻拦,认母不得,生母将泉水代酒赠于刘咬脐,刘咬脐接过水桶唱“这树有根水有源,我饮此井泉……”时,扮演刘咬脐的哪个演员,涕泪满面,边唱边哭,很认真,很投入,十分的卖力,嗓子都发硬了。他看似很可怜,很具有真实感,但事实上,我作为观众却一点都不觉得舒服,也不因他的卖力而感动,反而觉得很虚假。我在演《唐官惊涛》第五场“悬崖截杀”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与我的主人亲眼看到她的丈夫被杀手推下悬崖,当场惊呆。主人扑向悬崖,要于杀手拼命,我急忙阻拦,由于太过投入,我哭得差点台词都念不出来。像这样为了使观众感到自己的表演很“真实”,很有感情,而不作艺术处理,纯自然主义地将生活中真实的感情搬上舞台,就会得到相反的演出效果。
戏曲舞台上的“真实性”并非是生活的真实,他指的是观众的“真实感”。它的做功、舞蹈身段、歌唱、包括面部的喜、怒、哀、乐等神情的表演都不同于生活,与生活的动作、语言都有很大的距离。比如骑马,只用一条马鞭:撑船,只用一支船浆;“喂咦”就是哭;“噢!哈哈哈!”就是笑等等诸多表现形式。它能否让观众有“真实感”,主要看演员艺术处理的功力,看表演的过程是否让观众觉得可信。
戏曲很讲究“略形传神”、“以神制形”,我们应该在形式中求真实。有人说:“演戏不就得‘假戏真做’,演得越像越好吗?”这句话针对电影、电视剧而言可能是对的,但针对戏曲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就完全丧失了戏曲“寓教于美”、“寓真于美”的规律。所以,戏曲的表演不应该全部模仿生活的实际情状,戏曲演员表演的“假戏真做”的“真”,是舞台感情的“真”,不可能也不应该等同于演员本人在生活中的真实感情。戏曲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如果能把生活体验到的东西,不管是内部心理状态,还是外部的动作姿态,根据戏曲艺术的舞台规律,创造最佳的表演形式,用戏曲程式化形体技艺表现出来。使观众在欣赏时,通过你的表演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行联想和评价,使观众入迷、感动。那么,也就达到了戏曲“似与不似之间”这种真实感的艺术魅力了。摘自《汕头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