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六月四日晚于工人影剧院观看潮剧院一团演出的潮剧长连戏《无意神医》,甚为满意。总的感觉,整个戏从剧本的移植改编、导演处理、演员表演、到音乐唱腔和舞台美术设计,都是花了力气的,整个演出协调流畅,剧场效果甚好,喜剧气氛极浓,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领悟剧情,得到戏曲艺术美的享受。
剧本的主题内容是描写了在寡妇再嫁问题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剧本选取封建社会最上层人物皇太后和丞相之女面临这一问题,用喜闹剧格调,淋漓尽致地把它描述出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了太后和丞相之女同样具有普遍存在女人心理的观点,我很佩服剧作者的气魄和功力。潮剧改编本在尊重原著意图的基础上,用潮剧的艺术特点把它移植过来,而在文学语言加以补充改造,尤其在唱词的处理上,每到非唱不可的地方才出现唱段,使音乐唱腔处理流畅,顺理成章,恰到好处,充分显示出戏曲艺术的特殊魅力,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样的题材虽不是重大题材,但社会现实中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落后的地方尤甚,人们思想的旧观念残余不是根除了,因而反映这样的题材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通过舞台形象深刻地揭露旧观念压制女人的自由幸福生活,以唤醒受束缚的人们提高认识,解决思想,摆脱精神枷锁,追求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整个演出前几场细致有条理,也较流畅,后几场显出处理上的杂乱。开始祝寿、无意揭榜、深宫看病、留住相府都顺理成章,很顺畅,也处理得较好。自宫廷争议、宣布尚书撤职、张无意处斩等场次显得杂乱了一些,人物也缺乏从喜剧格调来塑造,显得四四方方。张无意赴刑场路上和刑场丞相之女祭奠这一场很突出,处理得比较好,尤其是两处的唱段安排得很合理,再唱多一点,观众还是爱听的。到刑场保人、太后训子这一段处理杂乱,不够细致。无意私访尚书府做媒,本来脉络是清晰的,但导演处理不细,导致较为杂乱,这样戏就显得松散了。最后太后装死,设灵堂来解决问题,可算圆满,这也是尊重历史的笔法。
这样题材和格调的戏,是适应当前观众的胃口和审美观点的,从剧场的演出效果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下面本人就有关细节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1、贺寿的百官坐位的处理有特点,但位置太近台前,太接近皇帝座,演戏区受到限制。2、无意揭榜、太监的转口不细不明确,还有木泉同志演两角问题。3、太后的长袖运用问题。4、张无意整个表演唱做得心应手,可见演员功力,尤其是上京路上与书童的载歌载舞、鞭的运用,私访尚书府的门内门外戏都演得恰到好处。但重点处的说白不认真,轻易而过,影响人物形象。表演要幽默含蓄些,任意性的东西太多,需改掉。5、戏中有出现古人说今话之句。 (责编:郑俊镔 )
摘自《梨园老黄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