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潮剧要从娃娃抓起,也许因为本人喜欢潮剧的缘故,女儿很小,便被动跟着我观看和收听了不少潮剧。就像我的童年,听潮剧也是被动接受的,却喜欢进了心里。
潮剧是潮汕人的传统文化艺术,顾名思义,狭义理解是潮州戏,而范围更宽一点说还包括: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按说,流传于汕尾市的稀有剧种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因发音稍有不同,本地人听不懂还可以理解,但用潮汕话唱出来的潮剧,但凡懂潮汕话的人都应听懂,出乎意料的是,本人在好几次有潮剧演、播的场合,随意问了身边的本地人,竞有不少摇着头表示听不懂。而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有的还是老潮汕呢。这不禁令人感到惋惜!
细究他们听不懂的原因,一半是因为潮剧也像其它戏曲一样具婉转悠长、一唱三叹、拖拖沓沓等特点,拖腔与押韵的使用,令原来的发音拉长或变调;而另一原因则是对戏剧不感兴趣,没有静下心来欣赏、联系上下戏情。当然就“鸭子听雷”了。
其实,只要是喜欢潮剧的人,都觉得潮剧里头的唱腔,十分规范,好的唱腔多是字正腔圆、流畅甜美的规范潮州话,该押韵的押韵,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这种规范,甚至把各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口音都掩饰了,像揭阳、澄海、南澳、潮阳、普宁等地,平常说话,总有一些发音上的区别,但一唱起潮剧来,却都一个腔调。因此,换一个角度说,潮剧也统一了潮汕语言。
潮剧是戏曲的一种,也是体现演员表演艺术的载体。而剧本则是戏魂,是引人入胜的关键。传统的剧目多取栽于潮汕的人文礼教,像《苏六娘》《陈三五娘》《柴房会》等。小时候听《苏六娘》,最爱听里头“桃花过渡”和“杨子良讨亲”两个折子戏,除了生动谐趣,戏文还包含了很多知识点。像治潮八个月,即令江山皆姓韩的潮州许多地名典故,都是从杨子良与乳娘主仆间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充分体现出来,诙谐的对话,令人捧腹,也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记得当初看的版本,是以演丑角见长的方展荣饰演的杨子良,和男角反串女丑的洪妙饰演的乳娘,丑角历来是戏剧的开心果,而杨子良讨亲刚好是男丑和女丑的PK,把精彩推向极致。除此,看潮剧《苏六娘》,欣赏姚璇秋扮演的苏六娘后园约会表兄郭继春,那一段心怀有事,柔肠百转的经典唱腔,也隽永悠长,令人如痴如醉。经典的剧目,高潮迭出,雅俗共赏,像《苏六娘》,小孩喜欢《杨子良讨亲》,而青年人则喜欢听“春风践约到园林”,而老人,则爱听“桃花过渡”。
可见,好的潮剧总是以内容取胜于人。让一个小孩子喜欢潮剧,必须有题材、有故事、有趣味,而且最好是小孩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故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