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1923~1989),又名马余辉,潮阳和平镇人,曾任广东潮剧院艺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其生平被列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1996年出版)。马飞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都献给了潮剧艺术,在潮剧编、作、导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潮剧的继承和发展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作曲是马飞的特长。他作的曲不只追求旋律的优美,更着意于音乐形象的性格化和情绪表达的真切感。由于酝酿充分,理解较深,马飞擅长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刻画和感情流向的把握,因此他的曲常能出奇于人,内涵深厚,既形象鲜明又含情具韵,别有境界。在他作过的曲中,不少地方是依据人物感情的需要而运用他独有的手法:集中地去挥洒,饱满地去倾吐,强烈地去撞击;总会有大波大涌、浑厚浓烈、令人荡气回肠的段落。马飞尤其善用锣经调动情绪。他在谱写情绪激烈的唱段的时候,你很难听到高亢的唱腔设计,他总会用很朴素的方式,尤其是运用锣经,准确地反映出所需要的情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前,这段时间是马飞创作的旺盛时期,他所创作的曲也熔铸成自己的风格。马飞和潮剧名家一道努力于拓展潮剧音乐的表现领域,共同地把潮剧音乐推到一个新的美学时期。
马飞编导作曲的剧目有《珠宫血泪》、《西施》、《文素臣》等。合作整理改编并作曲剧目有古装戏戏《生死恨》、《红娘仔》、《玉面狼》、《翠娘盗今》、《卓文君》、《南冠草》、《桃花过渡》、《宝莲灯》、《告亲夫》、《搜楼》等,现代戏《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小女婿》、《志愿军的未婚妻》、《南海长城》、《党重给我光明》、《东海最前线》等。导演、作曲剧目有《赵宠写状》、《金花女》、《墙头马上》、《老少配》、《许阿梅铁山起义》、《姑娘心里不平静》等。作曲的剧目有《井边会》、《磨房会》、《回书》、《金山战鼓》、《刘明珠》、《活捉孙富》、《香罗帕》、《六月雪》、《琼花》、《欢迎你入社》、《摇钱树》、《中秋之夜》、《万山红》、《迎风山》、《妇女代表》、《杜鹃山》、《沙家浜》、《龙江颂》、《海港》等。 参加编写的剧本《党重给我光明》在《剧本》月刊发表、剧本《告亲夫》出版单行本。参加创作并拍摄成潮剧艺术影片的有《告亲夫》、《刘明珠》和《闹开封》。灌制成唱片和卡式带的有《告亲夫》、《刘明珠》、《六月雪》、《香罗帕》、《换偶记》、《金花女》、《井边会》、《回书》、《磨房会》、《宝莲灯》、《赵宠写状》、《金山战鼓》、《姑娘心里不平静》等。录像出版发行的有《六月雪》、《井边会》、《回书》、《赵宠写状》、《金花女》、《香罗帕》、《换偶记》等。
马飞精通音律但不泥古,善于博采众长又敢于开拓革新。在潮剧摆脱了童伶制之后,为了“推陈出新”,他响应号召,扶持“大小生”(成年演员)担当主演,并对“大小生”的唱腔进行多方研究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马飞始终把谱写唱腔的任务归结为塑造戏剧人物的音乐形象,他既遵循南戏声腔的规范,又吸收兄弟剧种、民间音乐的营养。在潮剧声腔曲牌套曲、曲牌联缀的基础上,力图创建有浓郁传统特色的唱腔体制。马飞曾为张长城谱写了不少精彩唱段,当中不少是大胆地融进了皮簧剧种汉剧唱腔的板眼节奏因素和音调元素,同时还借鉴汉剧的锣鼓介和紧拉慢唱等形式,使唱段更加完整、更富层次。马飞还在“老生”和“乌净”两个行当的唱腔方面,倾注了不少心血,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导演应具有多门和较高的文艺素养。马飞熟谙舞台各部门的技艺,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立志求博求深,努力汲取多种营养以充实自己。由于他具备比较深厚的艺术修养,凡经他导演的戏,也就别有意趣和特色。谋篇完美,形象独特,充满戏曲化的色彩。可以说,马飞是潮剧界最懂行的导演之一。
为了提高青年演员的艺术素质,数年如一日,不论酷暑寒冬,每天清晨他总是带领全体女演员上台练习跑圆场,行碎步,甩水袖,挂腿拉腔等基本功;晚间则以小剧目为教材,培养新生力量,确保演员队伍后继有人。潮剧界不少擅唱的演员,都曾亲炙其芳,受过他的指点,著名潮剧青衣演员郑小霞便是其中一位。郑小霞曾回忆道:“马飞先生教我做《六月雪》这部戏,他是在宾馆里白天黑夜整整教了我一个月。当时编剧是李志浦,导演是吴峰,作曲是马飞,马飞先生对这出戏费了很大的心血,他教我这出戏一个月后就失声了,过后我一直非常感激这位老师,他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