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壬辰年重阳节,在人们登高怀远时,天际间有一颗巨星溘然殒落——香港著名潮剧演员陈楚蕙女士驾鹤西去,享年69岁。噩耗传来,海内外哀思连连。笔者谨以拙文怀念,受地域、时空、人文所囿,仅仅是墙外看花。

穷人孩子早当家

1943年8月5日,香港一户陈姓贫寒人家喜得长女,取名玉真。时值日寇铁蹄蹂躏,香港民不聊生。在女孩一岁多时,陈家为寻活路,迁回老家普宁大长陇乡。日寇投降后,陈家准备返港,窘于路费全无,坚强的父母决定从普宁步行回港。两岁的小玉真也跟着徒步十几天,得以回港。

在交通落后的当年,长途跋涉并不少见,但爹娘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精神,便在玉真幼小的心灵扎根,并终生受用。成名后,不论回顾年少学戏,还是通宵达旦演“七月戏”,原本极为辛苦的生涯,她都能报以灿烂的微笑。

1953年,十岁的玉真为减轻家庭负担,进入香港新天彩潮剧团学戏。戏班实行童伶卖身制,包吃包住,玉真自小爱看酬神戏,喜爱戏台上穿金着翠的人物,学戏的艰辛并没有难倒她。由于反应灵敏,天资不俗,班主张木津视为可造之材,并为其取了“楚蕙”艺名。

星光摇篮新天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张木津先生是陈楚蕙的伯乐,也是重要的经纪人。张先生是香港名教戏,对司鼓、作曲和导演各有建树。他不但启蒙剧艺,根据形貌为陈楚蕙择定女小生行当,使其发挥天赋,并在此后近四十年间,作为新天彩的主要决策者,为剧团及陈楚蕙做出一个个明智抉择,促使剧团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长寿班霸,并造就了陈楚蕙、张应炎等诸多潮剧明星。

新天彩潮剧团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运营,是海外潮剧团体最成功的范例。可作为同期国内两个潮剧“黄金十年”的重要参照,而其民营自主、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更值得当今国内潮剧团体走出国营温床,自负盈亏的良好借鉴。

新天彩前身为纸影班,50年代改为潮剧团,曾为维持生计将粤语片配成潮语片,销往潮人社区。60年代前期瞄准商机,拍摄了大量潮剧影片;后期洞察到电影黄金档已过,改为到东南亚国家巡回演出。新天彩的决策时时掷地有声,陈楚蕙演艺的成功与之密不可分,即使此后自行组团,也仍然沿袭新天彩重表演,也擅长把控市场的传统。

“雌雄共体”女小生

女小生是一个别致的行当,有形貌、声腔、生活体验等欠缺,如果驾驭得当,融汇男女所长,却能产生迷人魅力。陈楚蕙承先天所赐与后天所得,不论台上台下、年少或垂暮,明眸皓齿绽放的都是端庄与美丽,眉宇身段散发的都是阳刚与帅气。

她声线清亮,尾音略沙哑,嗓音让人过耳不忘。吐字极为清晰,甚至因字损腔。行腔有发于丹田、干脆响亮之长,也有吞吐过猛、仓促梗塞之短,胜在韵味独特。唱做投入,只有时而过火,从无慵懒与不济。她的艺术不算完美,但有棱有角、可圈可点。从化妆到服饰,唱腔到表演,剧目到运作,建树到影响,每一件都贴着“楚蕙”专利。

陈楚蕙的观众,在彼时的香港及东南亚,以女性居多。女小生的“雌雄共体”,容易让女观众在审美之余,产生戏外更丰富的共鸣。看陈楚蕙化身主导乾坤、处于强势的大男人,台下姐妹或许能感到扬眉吐气,倾泻平日积压,致身于清歌剧场,如坐阳光厅堂,对台上的指点江山,感同身受。

陈楚蕙“小生王”美誉,来得不虚,是个人魅力与公众审美的契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