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汕头第四届潮剧节”这一备受海内外潮人期待的重要艺术盛会即将拉开帷幕,在即将登台的56个演出团体中,一支“娃娃军”备受瞩目,其以“潮剧新苗”、“18位学员获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项”、“潮汕文化品牌代表”等光环让400多年历史的老剧种焕发出一种新鲜、青春稚嫩的气息。“看9岁的小人儿表演古装选段、听潮剧新秀雏凤清于老凤声,欣赏少儿演员形神兼具地唱念作打”想必将是老少潮剧戏迷翘首以待的台上风光。而演出在即,台下紧锣密鼓的训练和排演也早已开始。近日,记者走访了揭东这个焕发着青春活力的民间潮剧艺术培训中心——“小梅花艺术团”,了解一支民间少儿艺术团队如何创新体制、坚守舞台,在新生代群体中延续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生命。
潮剧舞台焕发青春活力
距离汕头市区30多公里的揭阳砲台镇,榕江从这里静静流过。江边绿树郁葱,一座老祠堂因加挂了“小梅花潮剧艺术培训中心”的牌子而年轻焕彩。祠堂不远处就是京北渡口,潮剧经典名戏《桃花过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如今,这里长时间潮韵绵延,“小梅花艺术团”的小演员们假期里每日在这空地上压腿、翻滚、走台步,练习扇子、水袖等基本功,排练《春草闯堂》、《陈三五娘》等经典潮剧剧目,一招一式、一台一幕毫不马虎。午后,祠堂里里外外围满了观看的群众,可见这支根植民间的民营文艺表演团队的艺术吸引力。
创办人陈江哲告诉记者,“小梅花”潮剧艺术培训中心创办自2004年,采取业余培训的方式,由潮剧知名演员和资深专业人士担任教师,8年来累计培养了近800名小艺员,其中最小的只有六七岁。孩子们虽然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艺,但在潮剧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至今已有18位学员获得“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项”——金花奖,4位学员获“银花奖”,这一佳绩在广东戏曲界传为佳话。一颗颗潮剧新苗破土而出,给逐渐沉寂的潮剧舞台注入了新能量、新活力,在粤东掀起一股学唱潮剧的热潮,同时也成功吸引了潮汕年轻观众的眼球。
戏曲界人士说,陈江哲创造了传统地方戏剧的一个奇迹。如今的“小梅花”不仅是一个艺术传承的载体,一个老戏新生的舞台,更逐渐演绎成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符号。从政府机关到民间,凡有重要的节庆和海外联谊活动,都少不了请“小梅花”去登台亮相,“小梅花”的绽放让潮剧舞台焕发出一种青春活力,成为潮汕群众文化艺术的一个亮点,让人们对传统潮剧的传承和发展有了信心。
三大创新开辟新市场空间
“18朵小金花”,“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从被认为是草台班子,到斩获国家级奖项拥有话语权,小梅花艺术团这一民营艺术培训机构近些年从专属剧场、票房收益再到政府关注都进入良性发展状态。陈江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传承潮剧艺术,挖潜地方戏的市场价值,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必须大力推动艺术、人才和机制方面的创新,民营剧团需寻找戏曲商业化的出口、找到立足于本土戏曲艺术魅力与信息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小梅花”培训中心打响名号的,是这个民营艺术团确实出了人才。在小梅花培训中心,穷人家的孩子来学艺不收费、发现“好苗子”要给予免学费的优惠待遇、5年来输送26位学生赴上海攻读戏曲表演(本科、中专),期待他们反哺潮汕潮剧事业……陈江哲称“小梅花”的根本要务即发现和培养潮剧的“明日之星”,建立潮剧艺术后备人才库。而“人才为先”的培育理念同时让“小梅花”成绩彪炳,使其成为民营剧团一路领跑的先行者。
“先利人,后利己”的投资模式,为解决戏剧人才断层和单一培养模式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更让陈江哲欣慰的是,由艺术团供学培养的学生们学成之后仍旧不忘初心,在上海戏曲学院毕业的谢紫榆回到“小梅花”担任新一任团长,正攻读戏曲专业的大二学生吴泽霞也常利用假期时间回艺术团辅导教学。新一代潮剧新秀经过大学文化的熏陶,正在走“专业化”的路子,同时也带领“小梅花”走“大融合”的艺术创新道路。谢紫榆表示不止是表演形式、演唱技巧还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都可以借鉴他山之石加以改进,从而创新潮剧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传统艺术的过程中让其保有生命力。
与此同时,民营剧团还需创新机制,开拓市场。陈江哲说:“要走出去、走得稳,就必须转变运作机制,借鉴其他行业、领域的成功做法,才能借产业化道路让艺术团长远健康地办下去。”而让“小梅花”冲出重围的,即是其走了一条“演出、培训、音像制品”三个市场齐头并进的、不同于传统戏班的产业化道路。“事实证明创新传播形式,以音像制品及线上光影传媒扩大传播辐射面这一不同以往的传播方式直接、有效地吸引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关注,抢占了一个新的市场空白点。”在陈江哲看来,这是传统艺术链接科技发展及扩大潮剧艺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