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芦林会》剧本出自明代陈罴斋传奇《跃鲤记》中“芦林辨非”一折,讲述穷秀才姜诗听信母命,错休妻子庞三娘。一日,寄居尼庵的庞三娘为烹鲤孝敬婆婆到芦林采薪,恰与姜诗相遇,据理陈情,辨明冤枉。姜诗深受感动,有意重续旧好,但恐冒“顺妻逆母”之名,悲痛之余,夫妻只得洒泪而别。旧剧本中封建思想糟粕较浓厚,后来经过广东潮剧院艺术家们的整理,成为一个优秀折子戏。

我自幼喜爱潮剧艺术,对《芦林会》十分喜欢,只要收音机有播放,我都要收听,特别是荣幸地成为汕头戏曲学校的一名学生的时候,我更盼望能学习这个戏。天随人愿,机缘骤然降临。学校安排我学习教学剧目《芦林会》,而且授课老师还是成功扮演过庞三娘的范泽华老师。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唱一念,一腔一调,一举手一投足认真地学习。对如何理解和表现庞三娘,开始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1988年,全省戏剧学校戏曲唱腔演唱比赛在广州举行,我幸运地成为选手参加比赛。决赛那天,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我在舞台上发挥了自己的正常水平,通过唱腔体现出潮剧艺术代代相承的文化积淀,因此获得了一等奖。

2003年广东潮剧院举办“青年演员继承传统剧目展演”,我依然选择《芦林会》。相隔15年,通过学习、演出和感悟,我对《芦林会》有了另一番理解。

在唱腔处理上,我以剧情的文学立意作布局,侧重于用委婉凄清、哀怨抑郁的韵味去打动评委。戏中的庞三娘唱工很重,特别是“活五曲”谱写的唱腔,由于唱词语音的升降而产生的音调圆活多变,因而是最难唱好的曲牌。但我注重以字行腔,以腔达意,恰切地处理好字头、字腹、字尾的关系,着重在字音上下功夫,使字音饱满厚实,这一高难度的润腔技巧,使我的演唱其韵苍凉,其音凄苦,其情浓烈。如唱“妾身何辜应受此冤辱……”一段,我的演唱如海涛咆哮,体现出来的这种情感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使人感到一种悲剧的苍凉韵味。唱“人与桶儿滚下江”一段,旋律放慢,曲调委婉凄凉,待唱到“滚下江”三个字,先抑后扬,宛如江河奔泻,听众既感受到滔滔江水就要吞没了庞三娘的凄怆,更感受到那个无辜被休的古代妇女灵魂的颤抖。

表演上,我加深了对庞三娘心里的感悟,更加注重以心理动作来带动外部身段的运用。在捕捉人物的自我感觉时,从自我出发,在深入剧本中提炼素材,逐渐形成“心象”,再捕捉到庞三娘的自我感觉,然后架起了通向角色的桥梁。对于庞三娘,从感悟到认知,从经验到理念,从体验到创造,我乐在其中。

这一次,我荣获了优秀奖。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画来夜里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的这首画竹诗蕴含着深遂的艺术创作门道。表演艺术和作画艺术一样,“削尽”那些多余的“冗繁”,可以给观众留下联想的广阔空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