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潮阳走出来的优秀唱戏小生

千百年来,“州之南境,涨海连天”的汕头潮阳走出了多少朝廷命官、文人墨客、商贾大款。八十年代,更走出了大红大紫、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唱戏小生陈学希提起现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的陈学希,喜爱潮剧的人们几乎无人不晓。多年过去了,人们对这位“小生”当年在舞台上俊逸风姿依然记忆犹新,对其经典表演剧目仍旧津津乐道。

出乎意料的是,陈学希最初选择戏剧这条道路,家里人并不支持。原来,陈家历代行医,救死扶伤,医术高超,在当地名声响亮。刘家大宅更高挂刘海粟“悬壶济世,美德遗风”的墨宝。医家病号,日日蜂拥,对于家庭是柬埔寨最大的一个药材批发商的父亲、老字号和源堂的东家,自然希望下一代继承自己的事业,将家族传统发扬光大。然而聪慧敏捷的陈学希为何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当医生呢“是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的命运”,陈学希如是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政治审查,而我由于家庭出身是华侨地主的原因,就连当红小兵、红卫兵都没有份。”为了谋求一条好出路,走出农村,改变命运,自身条件较好的陈学希选择了从艺。在当时,文艺是备受尊敬的职业。

十几岁的陈学希就已经娴熟于拉弦弹琴,在尚未得到专业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他已能模仿着大大小小的戏剧片段,涂脂抹粉、舞刀弄枪地练习表演。望着“特立独行”的儿子,父亲多次苦口婆心劝说,却未能改变他的初衷。父亲莫奈他何,知道儿子认准的路不回头,而儿子的一股“牛”劲也使得父亲刮目相看:戏曲专业招人时,三千多人报考,才招12个人,而陈学希则是这12人中成绩最好的,但两次政治审查都没有过关;之后他又被汕头市潮剧团录取,也因同样原因未果。然而陈学希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最后,他终于在市领导的特批下如愿跨进了汕头戏曲学校的门槛。“儿子,你长大了,路在自己脚下。”父亲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几经波折进入汕头戏校的陈学希,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发奋刻苦,摸爬滚打,每天一早就起床勤练基本功,每次至少换掉三件被汗水浸湿的衬衫。天资聪颖、勤奋努力的他得名师指点,正如含苞的花蕾汲取到养分和阳光,学艺突飞猛进。1979年,陈学希从汕头戏曲学校毕业,开始了表演生涯。

“汕头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潮剧《芦林会》。”那个年代,几乎三天两头就播送一次陈学希的《芦林会》,害得一位农民伯伯前往商场,硬要售货员卖他一台“芦林会”的收音机。也许是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听潮剧、看潮剧成了许多人业余的爱好;也许是潮剧小生自翁銮金、黄清城之后出类拔萃者少,因此,陈学希一登台便引人瞩目。“三年出一状元,十年难出一戏仔”,培养一位好的戏曲演员难,培养一个声色艺俱佳的潮剧小生更难。难能方显可贵,陈学希得翁銮金、黄清城、曾义潘薪传,经昆剧名生岳美缇点拨,融话剧兼舞蹈,把传统的小生表演程式渗透进了舞蹈的韵律美,形成全新的表演风格,从此在戏剧舞台上踏上了一条辉煌之路。

获戏剧梅花奖的首位潮剧人

陈学希从艺二十多年,先后在《张春郎削发》、《金花女》、《陈三五娘》、《汉文皇后》、《皇帝与村姑》、《偷诗》、《柳玉娘》、《陈太爷选婿》、《烟花女与状元郎》等近四十部剧目中扮演主角,塑造了一系列身份不同、性格情态各异的角色,因此有“千面小生”之称。其扮相俊美,飘逸潇洒,演唱上具声色、重情韵,声音宏亮甜润,音域宽广,演唱时,感情丰满充沛,擅于立足人物,调动各种演唱技巧,演绎出惟妙惟肖、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由陈学希主演的《张春郎削发》1987年赴北京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演出,受到中国文化部的表彰,同年,他获广东省首届中青年演员“百花奖”。他扮演《陈太爷选婿》中的郑佐龙,1991年获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1993年在全国戏曲交流演出中获优秀表演奖。2001年,被誉为“南国鲜花”的古老剧种——潮剧,诞生了第一位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他,就是陈学希。

2000年,陈学希已是广东潮剧院的院长了,40岁的他再次走上舞台,出演《贾雨村》,并获得了戏曲最高奖——梅花奖,以及优秀表演奖,潮艺五个一工程奖等。在潮剧《葫芦庙》中,陈学希成功扮演了沉浮宦海的贾雨村。在此剧中,陈学希由小生跨行到老生表演,不拘潮剧固有的表演程式,循着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演出了贾雨村人生不同阶段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虽困窘而不失自信和傲慢;被革职却处变不惊;蜕变后翻云覆雨虽痛苦却坚定;该巴结时总能曲意逢迎;投井下石却又毫不留情……一个人性被扭曲、灵魂被裂变的贾雨村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陈学希的表演丰富了潮剧的表演程式,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肯定,他也由此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潮剧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首位摘花人,填补了潮剧表演艺术在此方面的空白。

当时,陈学希已经担任了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在饰演贾雨村时,陈学希把从封建的官场文化到当代官场文化上认识到的,还有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用在贾雨村的身上。陈学希称这种创作过程为“从体验到体现”,体验贾雨村这个人物每一场戏中内心深处、灵魂深处的东西,然后从感情、道白、动作等上来表演他。形象的刻画成功,在于对于人生的理解,还有对人性的诠释和命运的掌握。

陈学希主演的《张春郎削发》与《烟花女与状元郎》等多部潮剧已摄制成戏曲电影艺术片发行于海内外;1997年,他成功举办了《陈学希潮剧表演专场晚会》,并出版发行VCD专辑;同时,他还出版了个人唱腔表演音影碟多辑;出版记述其艺术成长历程的画册《艺海帆影》。此外,陈学希还曾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鲁迅文学艺术奖”获美国政府授予“国际艺术突出贡献奖”和澳大利亚政府授予“艺术传播奖”。陈学希主编出版论著及文论集4部;发表论文15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主持负责的《戏剧表演》获国家精品课程。

1999年,唱做俱佳的陈学希出任广东潮剧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二职。展开艺术翅膀,浇灌潮剧艺术之树,做潮字文章,开拓文化产业,把潮剧院的经营也搞得红红火火。演戏善于动脑,经营也十分成功,台上与台下同样出色。

多年来,陈学希先后担任汕头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省艺术系列专家评委会评审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舞台灯光演出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潮剧改革与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2009年五月被教育部聘任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东省分委员会主任。他的个人业绩入选《中国高级专家名人辞典》和《中国优秀人才、专家名人》。此外,他还受聘为新加坡戏曲学院艺术委员会海外委员、客座教授,星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表演、戏曲理论研究以及高校艺术教育和管理工作。

将潮剧潮乐文化发扬光大

现今陈学希已离开潮剧表演舞台,但他对于这一行的热爱和执着并没有因此止步。近日,由陈学希编著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潮剧潮乐在海外的流播与影响》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在海内外潮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陈学希谈到,从1980年开始,他作为潮剧的主要演员和剧团领导,出访演出几十次,足迹遍及美国、法国等及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受到海外潮人的热烈欢迎。陈学希认为,是华夏祖先的根、潮汕乡音的情把广大的潮人紧紧连结在一起,也是潮剧潮乐的艺术魅力唤起潮人对故乡的眷恋。

而关于潮剧潮乐在海外流播的研究,却一直鲜有人涉足。2008年5月,陈学希向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请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半的努力,陈学希搜集了丰富资料,以时间为经,地区为纬,将潮剧潮乐的流播划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生动勾勒出潮剧潮乐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美国、法国、澳洲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生存状态,书写了从早期海外潮剧潮乐艺人,将潮剧潮乐当作一种糊口的技能和手段,到中期海外潮剧潮乐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机制,到近30年来,潮剧潮乐随着潮人基业的稳固与发展,成为敦睦乡梓情谊的重要艺术形式。《潮剧潮乐在海外的流播与影响》可以说是一部潮剧潮乐的海外史,具体探索了潮剧潮乐跨国界传播的轨迹、规律、影响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的出版,弥补了戏曲史关于戏曲海外流播这一环节的空白。

潮剧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其方言大部分外地观众听不懂,这是不是限制了潮剧的发展呢?陈学希指出,潮剧如果没有用潮州话,没有用潮乐,就不是潮剧了,越有地方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也越有代表性,这也是为什么从明朝开始潮剧可以一直保存下来。具有400多年悠久历史的潮剧,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以保护和继承,使之发扬光大,是一个重要课题。陈学希认为,近年成立的潮剧改革与发展基金会,对潮剧的扶持、推动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整个剧种的发展繁荣,关键还在于自身的提高和不断完善,除了应对市场经济的需求外,还要紧抓精品艺术创作。同全国各地剧种一样,新时期的潮剧也面临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等带来的观众萎缩、老龄化等问题。陈学希认为,可以从演出节奏、形式、内容和载体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如动漫潮剧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以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吸引年轻观众。

“潮剧随着潮人足迹传遍天下,它已然成为潮汕文化的一个符号,我们应想方设法将其发扬光大,以提升汕头的文化形象,展现潮汕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建设文化强市增光添彩”,陈学希说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