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潮剧的朋友,都熟悉电影《刘明珠》,对片头曲也印象深刻。不少人当它是作曲家马飞的作品,其实这是琵琶名家李金浩根据潮州音乐《平沙落雁》编创,是一首统摄全剧的优秀“序曲”。李金浩先生是一位多专多能,艺术造诣深厚的潮乐演奏家。
  
   锄头柄练成绝艺

1931年,李老生于汕头金砂乡一户爱乐之家。自幼酷爱潮乐,求师若渴,曾为学好冇弦,尾随走唱乞丐。后师从金砂六宜国乐研究社乐师李植豹,先学扬琴,后攻椰胡,触类旁通,擅操多种乐器。因不满乐友“潮乐唯琵琶是艺术之最”说法,自创“奇门妙法”,苦练琵琶。一是锄头柄上练轮指,练成刚劲而灵巧的“铁指”。二是借扇炉火练手腕,此招昔年一些剧团晚辈及此后戏校学生都曾用过,在为师傅扇茶炉时,有意无意地练出过人腕力。

李老琵琶学成,名噪一时。建国后,他参加汕头港务局业余潮剧团乐队、潮乐改进会。1958年,到赛宝潮剧团任琵琶伴奏,同年12月随该团归入广东潮剧院五团。1960年5月,参加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文革”间下放“五七”干校,后回汕头地区文化局戏改组。70年代后调汕头抽纱公司,任仓管员直至退休。
  
   潮乐史辉煌一笔

李老艺术道路上最辉煌的一笔,是1957年与鼓师林运喜、二弦演奏家董峻、笛子演奏家陈梁杰,受汕头地区文化局选送,连同华南歌舞团张天平、姚朝、黄耀森和曲艺团黄启文等演奏家,一行八人在民族音乐家蔡余文主持下,组成“林运喜民乐小姐”,作为潮州音乐乐师代表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团,出席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在赴莫斯科参赛途中,当这群风华正茂、立志为国争光的年轻人乘车经过武汉长江大桥时,李老提议:如果不载誉归来,将无颜再见父老乡亲,应该蹈江谢罪!同行者皆表赞同。在联欢节的民乐比赛上,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荣获金质奖章,这是潮州大锣鼓第一次走向世界并获得最高奖项。李老在乐曲中主奏椰胡和打击乐。
  
   多才多艺多建树

李老的琵琶遒劲而不失温润,擅用疏密、轻重对比,打破平板演奏。电影《刘明珠》中,刘明珠向贺妈妈探询枫树坡惨况时,背景音乐以琵琶主奏,李老借鉴江浙派奏法,先半轮(四指快速击出)前倚音,再接骨干音,琵琶声扣人心弦。1977年录音的《粉红莲》,他协助潮乐名家杨广泉修订曲谱,轻三重六调部分琵琶弹奏耐人寻味。1985年中唱《弦诗十大套》,李老领奏《锦上添花》,乐声铮铮,晶莹饱满,对重复字句处理细致,一音一韵绝无雷同。

汕头电台录制的“潮艺大观”《潮乐音韵寄深情——访潮乐知名演奏家李金浩》节目,收录有李老根据古曲编创的琵琶独奏曲《奴娇骄》,以及多种乐器独奏,其中椰胡富有韵味,二弦能呈泛音之美,扬琴点拍精准,提胡有粤乐迤逦风韵。他对筝也有造诣,主张学弦者应学筝,从中汲取做韵心得。他晚年曾辅导名青衣范泽华学筝,长达数年,亦师亦友。曾辅导抽纱公司业余剧团乐队、金砂敬老院音乐组、金砂小学大锣鼓队弦乐组等,对登门求学者也悉心指导。
  
   “放肆的叛逆者”

李老自熟谙潮乐艺术后,便力求打破传统限制,摒弃平庸懒散的乐曲处理,反对程式化催奏,强调技巧应服务于曲子情感。

笔者乐友施科松先生,少时曾随李老习器乐。他念念不忘这位衣着整洁、教学严格的老先生的教益,认为李老的施教,是真正意义的启蒙,不仅教技术,还传授学习方法和处理音乐的思维方式,既有技艺的指引,更有思想的启迪——

1999年9月,李老每周六周日应邀到潮安县彩塘镇东里村,辅导五十多个孩子学习二弦、椰胡、提胡、扬琴、筝、三弦、琵琶、月琴、秦琴、笛子等乐器。他不顾年迈多病,频繁往返于汕头与彩塘,时间长达一年左右。他自编教材,将潮乐《景春罗》《双鹦鹉》各编成四五个变奏版本,只用两首曲子,就涵盖了潮乐基本即兴演奏精髓。由于施教有方,孩子们进步极快。

李老喜欢带领小学员,一起有激情地吟唱潮乐简谱。他要求背谱演奏,每次练习前,都要检查学员能否背谱,认为只有记熟曲谱,才能自如演奏。他对学生演奏的坐姿、手势的要求,近乎苛刻,认为潮乐是儒家乐,演奏一定要儒雅。比如扬琴的演奏,李老对琴竹起锤、收锤及肢体形象都格外看重。

当年李老经常向小学员说“李金浩是很放肆的!”这句话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李老认为,对潮乐演奏应该有立有破,对一些瑰宝(如他挚爱的《双鹦鹉》)需要加以发扬,对一些平庸之作需要批判吸收。二是对潮乐一些乐段、乐句,李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修改提升,常有神来之笔。

遗憾的是,李老过早地离开了潮剧团,此后深居简出,退休后更是少与外界接触,他的建树和真知灼见少人知晓。如今李老虽已仙逝数年,但他为潮剧潮乐所做的贡献,对传统音乐的理性认识,不应该被遗忘。他的音乐思维,一定程度上具有时代性、个人性与超越性。

李金浩先生既是潮乐传统艺术的忠诚遵从者,也是有见地的“放肆”叛逆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