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楚珍(1940—)名青衣、老旦,唱作俱佳,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反差很大的角色,尤其扮演夫人一类的角色,演来慈祥敦厚,母仪贤淑,广获好评。在电影《闹开封》扮演诰命夫人,在电影《刘明珠》扮演海瑞夫人,为电影《告亲夫》配唱,其他代表作还有《续荔镜记》《包公赔情》《武则天》等,是建国后潮剧有代表性的主要旦角。
【从艺的经历】我1952年考进源正潮剧团,入班才12岁。一开始都是演梅香婢女,到1956年才有了自己的角色,是 马飞先生教的《黄飞虎反朝歌》。1956年成立广东省潮剧团,吴丽君给调过去,女演员源正就去她一个,还有洪妙、黄钦赐这些大师父。陈丽华、赵秀娟这些都留在源正,还有郑蔡岳。郑蔡岳当时演大小生,观众不接受大小生,所以剧团才培养丽华起来学小生,丽华是认蔡岳做师父的。这个时期我没有什么戏,因为年龄太小。
我们这批人是郑蔡岳、吴为雄这些师兄师父教我们的基本动作。剧团常年落乡,我们都是在排戏和看戏中,慢慢学,专门系统的教学是没有的。源正的师父师兄们都很厉害,能胜任各种不同的角色,我也慢慢学了一些。不是说我是青衣行当就演青衣,还是从自身条件出发,看看什么样的角色适合自己,就往那方面去努力。
1958年成立潮剧院,我就到潮剧院了,去二团。1959年筹备青年剧团就调我到青年剧团。为什么叫我去青年剧团,因为我的外貌演闺门旦演不来,青年团有一些夫人的角色,合适我,就调我过去。我当时才20岁。一起来青年剧团的还有林舜卿、翁妙辉、叶清发和张长城。我的整个表演,除了师兄师父们带练一些基本功,就是依靠平时的排练和演出,慢慢学,演出也多听别人的意见,慢慢提高。以前以戏带功比较常见,姚璇秋也没有去戏校,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好唱功讲究含咬吞吐】进剧团后,我最幸运的就是遇见了黄钦赐和马飞两个先生,对我的唱声帮助非常大。这两位先生不单作曲作得好,唱也唱得好,我受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也没有直接教,但是在教其他人的时候,我总有在旁边听,也等于是他们在教。
我的声线还可以,多高的音都能唱得上,唱声还算不错,所以当时录了一些音,也唱了很多后台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后台歌就是我唱的,幕一开,后台歌就起。黄钦赐先生经常说,“樟林”啊,你去唱。我是樟林人,先生老叫我“樟林”。
黄钦赐先生教唱,小小声的,但是唱功特别好,他和马飞都是演员出身,唱功都很好。我记得有一句“只为卿卿情义重”,黄钦赐先生在“重”字上就特意加强,设计了一个韵越,兜了一个底,非常符合人物,也特别好听,没有人这么唱,他就能这么唱。现在演员很高的音都能唱,但是听了还是不够悦耳,就是缺乏这些细腻的东西。以前怡梨团唱功的传统很好,因为有好的老先生教。现在大家都识谱,没有教唱的环节了,都是自己拿去唱,学会了就来排。现在可能也就剩廷波还有教一教了。戏曲还是讲究口传,没有了教唱这个环节,很多新演员唱腔都少了含咬吞吐的东西。《扫窗会》的含咬吞吐多细腻,“正是愁人来听见寒蛩语”,单单最后一个“语”字,就包含了多少抑扬顿挫,轻声重唱,这些就是唱功。还有气息的处理,绝对不是气息足够就可以一直唱下去的,就是得有气息的停顿,有各种兜兜转转,才有那个味道。
【麦飞导演的影响】麦飞导演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他是部队文工团下来的,原来是演员队长,还拍过电影。麦飞很厉害,也敢改革,导演也很好,他排戏我经常要看。他教演员,碰到什么角色,首先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他会和你分析,这个人物碰上这个事应该是什么态度,甚至连表演都和你说出来。演员听后,表演上就有一个基本的概模。当时一团是要保护好传统,青年团则带了一点改革性。麦飞经常来青年团排戏,《金花女》是他排的,《白兔记》三折戏是他排的,《宝莲灯》也是他排的。麦飞在启发演员扬长避短也非常好。长城演《闹开封》,潮剧传统的老生动作比较拘谨,他和长城说,长城,你个子不高,动作开放点,老生八字步,你大胆丁字步就上,手大胆就伸直上去,这样形象就高大多了。他排戏不拘泥刻板,这一点非常好。
我为什么去演《金花女》的金章婆,因为当时搞花旦汇演,林舜卿在汇演剧目里有任务,麦飞就说,楚珍啊,你来演金章婆。我双手连摆,不行不行,我怎么能演金章婆,我演不来。他说,不怕,你台词背熟,一起来排练,我帮你把关就好。排练的时候,我设计好动作,麦飞就和我甄别,这个动作好,这个动作不要,就这样排出来了。他真的是很好,能引导演员。当时我还有一张金章婆的剧照摆在青春摄影,扮相设计很夸张,剧团一个洗衣的阿姐开玩笑,麦局长,你不要把一个好好的戏胚化成这个样子嘛。
【与京昆的比较】成立青年剧团之后,我们经常集中练功,每天早晨都是早早起来练功,开头组团,演出任务也还不重。向外学习的演员,回来后就会讲解人家的动作,我们就从中学习。系统的学习没有,但是每天早晨练功,踢腿圆场这些最基本的,就肯定有,各个行当都要。在这段时期,慢慢学会区分这些是潮剧的,应该怎么比,外面来的又是怎么比,好在哪里,姐妹们也是互相学习。
我们的表演和昆曲比较近似,昆曲比较细腻典雅,潮剧总体也是讲究细腻,比较典雅。潮剧表演的底子不是太厚,一直也都在向外学习吸收,以前的学习吸收都是比较尊重潮剧的传统,运用也很讲究从人物出发。京剧昆曲的行当规格比我们严,潮剧的规格没有那么严,很多都是根据人物的需要去做。当时新文艺工作者的导演也都是从人物出发去执导和选择动作,他们不懂动作,你要他们去要求动作的规格必须怎样,他们也说不来,适合人物就好。
【要在保留特点的基础上去吸收】潮剧旦行的传统要保留,可以吸收,做一些合适的变化,丰富本剧种的表演,但总体还是要保持潮剧的。潮剧的规格虽然没有京昆那么严,但还是有规格的。比如指法,潮剧用姜牙指,兰花指是京剧的,现在的舞台上没有什么区分了。我们老的这批大体还是用姜牙指,老前辈也都要求我们这样用,年轻的现在比较少人用了。我们的动作总体比较收,京昆开放些。潮剧旦行学的都是12个基本动作,很简单,在戏中才去做各种变化。卢吟词先生的旦行动作就很好,他很严格,他是坚决反对用兰花指。老人说,这个叫做什么啊。我们自己的特点还是不能没有,当然也不要太拘谨,要在我们的基础上,稍微放一些就可以,太过了就没有我们的特点。以前璇秋这些人出外回来,大家都会交流,那个剧种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要以情带动作】动作的运用要从人物出发,以情带动作,不能以动作代替感情,动作很花肯定会影响感情的塑造。外剧种的动作,充满他们的特点,我们去学习可以,但是学习之后,拿来充实就好,可以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不要乱用,照搬就失去潮剧的特点。比如现在很常见的水袖,潮剧是没有的,学习来是好的,但是需要才用,不要动不动就用,不要因为潮剧没有,用后观众说动作好看,很漂亮,就老是随随便便就用,要根据人物需要,太滥就不好。
现在经常请外地导演,导演还负责教动作,虽然新颖,但是都是外剧种的,演员也没有创造,都是照搬。我们以前导演不懂动作,要我们自己设计,导演再来选择,老师父也只是指点而已。现在的动作没有根据人物的需要,弄得有点花,忽视人物的思想感情。麦飞就是强调,有时候不要老是比动作,要看你的情绪,动作要配合情绪,这样就好,就有人物,你这个人物就要这样,那个人物就要那样,以前郑一标、吴峰和麦飞,都是最强调这一点。现在年轻演员只要有多几个动作就好,比划出来,观众就夸说真好。没有根据人物,有时候还不如站在那里站就好,老是比划都没人物感情,太多,繁杂。
【我的几个主要角色】我行当偏青衣,演夫人角比较多,因为我打扮小姐不够那个漂亮度。但要我说去全部局限于行当也没有,我觉得人物塑造不是简单这样区分行当就能够准确体现的,行当的东西要根据人物的要求。我主要是根据人物的条件、年龄、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习的去创造。一切从人物出发。最传统的青衣戏,我其实也没有怎么演过,就是一个《井边会》,其他的青衣角色都是从人物出发去塑造,去设计动作。《芦林会》我曾经排过,泽华演后,陈彦觉得我也可以演,一标同志和我排过,排后就演过1、2场,就没有再演了,是和蔡岳合作的。当时这批导演都不会动作,演员要自己根据人物创造,我和泽华都是在这样锻炼起来。
我几个主要角色,比如《闹开封》的诰命夫人,《刘明珠》的海夫人,《包公赔情》的嫂娘,《续荔镜记》的伯贤夫人,严格来说都无法完全归属某一个行当,我的创造心得,主要还是根据以前老师父教的,借鉴其他剧种的东西,自己去理解人物,塑造人物。《续荔镜记》的嫂嫂,带有青衣的表演,但表演还是从人物出发。《包公赔情》的嫂娘,年龄相对大一些,是青衣带老旦。这个戏我看了外剧种的表演,他们全是老旦表演,我觉得我们还是用青衣带老旦比较合适。
我有三个现代戏,现在的年轻观众可能都很陌生了,但我觉得角色特点鲜明,区别也比较大,还是有代表性。《南海长城》演60多岁的老渔妇,有粗犷的东西,台步身段也很有特点。麦飞看我排戏,说,楚珍啊,你这个走路的样子,没有老渔妇的特点,老渔妇经常站在船里,两只脚的轻重是不一样的,不是平时的老人走路。《补锅》演40多岁的老大婶,当时这个戏反响很不错,街头巷尾都有人学叫“补鼎哦”。老大婶是比较诙谐的,还带有一点点女丑。还有《沙家浜》的阿庆嫂,又是另外的形象和性格。这三个人物反差是比较大的。
【要结合演员自身条件去塑造人物】除了从人物出发,演员塑造角色,也要结合自己的自身条件。我在《王熙凤》中演老太君,洪妙师父早年也演过老太君,他是以老人老态龙钟去塑造。我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有借鉴川剧,他们的老太君带有矫健彪悍爽朗的气质,洪师父又是另外的气质。我觉得川剧的可以学习借鉴,你要我和洪师父那样演,我演不来。洪师父的特点主要是自然,没办法学,学了也不象。《香罗帕》,洪师父那样演就很好,别人去学往往就会让人觉得庸俗。洪师父拿个饺子,从箱底爬出来,坐在那里咬着吃,观众就哄堂大笑,也觉得很自然,要是别的演员这样表演,就会让人觉得很庸俗,这些演员要学会分析。《香罗帕》你如果学洪师父那样,肯定演不好的,包括学他的老人嘴型,也肯定是不合适的。这些都要根据演员自身的条件有所区别。洪师父那样演就特别好,是特有的,老人也没有程式,很生活化。还有《辩本》,你叫我学洪师父那样演,我就演不来,也不合适,不能依样画葫芦。但是洪师父也有不合适的角色,比如《杜鹃山》,洪师父说,曲我会唱,我要演,但是也不合适,他演革命母亲这些的,又不不合适。所以除了从人物出发,还要结合演员的自身条件。
2014年8月28日《汕头电视周报》
《闹开封》饰诰命夫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