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戏院当年是宝安县的豪华建筑,是全县大型会议和文化活动的惟一场所。国内著名文化团体经常来此演出,吸引大批港澳同胞回乡观看。这是欢迎东方歌舞团来访演出时的盛况。

1960年3月5日,深圳戏院落成,广东粤剧团的红线女、马师曾同台演出了《搜书院》,从而拉开了深圳文艺大舞台的序幕。

在深圳戏院的舞台上,全国除西藏、台湾外,几乎所有省份的文艺团体都来演出过,曾经登台演出过的著名艺术家不计其数。深圳居民都以去深圳戏院看过演出而自豪,这里记录了深圳文化最初的辉煌。

1994年,有39年历史的深圳戏院重建,变身为一座集文化与商业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大厦。老深圳戏院的影子慢慢褪去,深圳的文化春天已经来临。

小戏院全国首装中央空调

记者和深圳戏院的老员工走在深圳戏院充满现代色彩的舞台上时,他们感慨地说:当年,这里可是深圳人最想来的地方,那个舞台,真的好气派……现在可没有当年的辉煌了。

当年的深圳戏院一共有三层,一层为观众大厅、二楼为观众休息厅,三楼为放映室。在这个一共1301个座位的深圳戏院里,曾经登台演出过的著名艺术家不计其数。据记载,仅从1960年到1965年期间,深圳戏院就接待了42个有出国演出水平的文艺剧院(团)的演出,上演过芭蕾舞、话剧、歌剧、京剧、越剧、评剧、豫剧、汉剧、锡剧、潮剧、黄梅戏等。组织了对外演出160多场,全国除西藏、台湾外,几乎所有省份的文艺团体都来演出过,如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东方歌舞团等等。无数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登台,如红线女、李德伦、吴雁泽、胡松华、才旦卓玛等。

深圳解放之后,百废待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宝安县加强了对外文化宣传工作,利用宝安县城深圳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计划把深圳建成一个对外开放的游览区,从各方面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深圳戏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1960年3月5日,深圳水库主坝工程与深圳戏院同一天落成典礼,广东粤剧团的红线女、马师曾同台演出了《搜书院》,从而拉开了深圳文艺大舞台的序幕。

老员工感叹,“这里可是当时南方最好的戏院啦!”他们自豪地说,深圳戏院当时被称为“边城三大建筑”之一,远远看来非常气派,当时的座椅是从香港购买的,里面是海绵,外面是人造革,很舒服,算是当时最好的了。而且这里还安装了中央空调,到了夏天,入场的观众都感到很奇怪,怎么会这么冷呢?这可是全国第一家装上中央空调的戏院!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在深圳戏院看一场演出是比较贵的。员工当时月工资为20块左右,在深圳戏院看一场戏的票价在1块到1块5毛之间。

马思聪先生开独奏音乐会

老员工告诉我们,当时整个戏院的编制是18个人,有两个在其它单位上班,实际上班的只有16人,是什么都要做:卖票、看门、打扫等等。不过,在深圳戏院上班让人心生艳羡,这里的票一票难求,老东门的本地居民有这样的说法:在深圳戏院看一场戏,然后在新安酒家吃一顿饭,是当时最风光的事情,要提前换上新衣裳的。1301个座位的戏院经常爆棚。

上世纪的60年代初,我国文艺演出走出国门较难,于是,国内几乎所有的文艺团体都来深圳献艺。通过大量组织香港人过境来观看演出,将影响扩大到全世界。为了向香港同胞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当时的票优先满足香港同胞,特别是到了周末,戏院里面几乎都是香港同胞,他们对祖国的文艺特别着迷。

香港同胞也为戏院做了很大的贡献。早在戏院成立之初,爱国同胞就购买了一台当时最好的英国K利牌碳晶棒电影放映机,1961年,深圳戏院开始放电影,“当时的电影不管放什么,大家都喜欢,娱乐的节目太少了。”老员工记忆犹新。

香港的爱国同胞还捐献了深圳的第一架钢琴。1965年9月20日,原宝安县文化局接到国家文化部电报通知:著名艺术家马思聪先生和夫人王慕理女士将于10月1日和2日首次来深圳举行独奏音乐会,演出两场,望接待好,并务必准备一部高级大三角钢琴,供伴奏用。接到通知,县文化局先喜后忧,边陲小镇能欣赏到名家独奏音乐会可谓喜从天降,但当时的深圳连扬琴都没见过,何来高级大型三角钢琴?香港文艺界人士获悉此消息后,热情地集资20万元港币,为深圳购买了一架德国名贵的依巴赫牌三角钢琴。深圳在香港同胞的支持下,有了第一架钢琴,这架钢琴如今保存在深圳博物馆。

演出季火了深圳文娱大舞台

当年,深圳戏院承担着三个任务:除了演出和放电影外,深圳大大小小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而随着1984年深圳会堂落成,开会的情况变少了很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深圳戏院的竞争压力逐渐变大,各种娱乐场所变多了,深圳的演艺事业春天来了,深圳戏院也就没有了优势。1994年,具有39年历史的深圳戏院重建之后正式开业。重建后的深圳戏院是一座集文化与商业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大厦,能举行各种舞台艺术和各类音乐会演出,同时也可供电影放映和举行各类会议,老深圳戏院的影子慢慢褪去。

深圳戏院最后的辉煌是在1998年,当年,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深圳仅有深圳戏院和南国影城播放,深圳戏院迎来最后一波火爆的场面。

2001年,深圳戏院在深圳繁荣的娱乐市场中逐渐平寂,依靠演出儿童剧和出租场地等维持营业。在深圳戏院逐渐退出人们视线的同时,深圳的文化娱乐市场蓬勃发展,各种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03年,深圳文化立市的战略决策铺开,如何为市民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成为市委市政府关心的重点,这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搞活深圳演艺市场被提上了日程。自此开始,演艺巨头争食深圳舞台“蛋糕”,业内人士认为深圳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演出重镇。

2004年,首届文博会在深圳高交会馆开幕,连续五届的文博会极大推进了深圳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

2007年,深圳发布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市首次就文化产业制定五年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我市从2006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行业推进的重点项目以及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深圳成为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未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深圳文化事业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自 《深圳特区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