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间,香港潮剧经历了兴起、辉煌与到全面衰落的过程,由始至终贯穿的是市场两个字。
潮剧在香港落地生根,是潮人迁移聚集后,民俗活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香港潮剧电影的集中拍摄和录音作品的持续推出,是因为戏迷热捧,市场有购买力。这种市场需求,是香港潮剧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正是依靠每年7月的盂兰胜会酬神演出、东南亚市场的开拓以及电影、录音作品的传播,香港潮剧维持了足足20年的鼎盛时期。
香港潮剧的剧目和演员,也深深烙着市场的印记。陈楚蕙2012年参加第四届潮剧节时,接受潮州电台《明星面对面》的专访。主持人问她喜欢哪一部戏?什么样的角色?陈楚蕙回答,我喜欢没有用,关键要观众喜欢,观众喜欢什么戏,我们就排什么戏。陈楚蕙这话绝对是大实话,对于完全市场运作的香港潮剧,没有观众的支持,就没有票房,剧团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说,香港潮剧界这些名角们,象陈楚蕙、许云波,都是在舞台摔打出来的真正的明星,全靠一部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为观众所认知、喜爱和追捧,他们和他们的剧团才得以生存发展。
因为市场的左右,香港潮剧团体的生存模式十分灵活。长寿班霸新天彩潮剧团拍电影、舞台演出、东南亚市场和音像作品全面开花;东山影音剧社几乎没有舞台演出,全靠拍摄电影维持;韩江、香江、升艺等团体则主要依靠舞台演出。每个剧团基本都有相对固定的主要演员,但名角受约不同团体的情况也很多。象许云波、陈美云、陈碧玲、陈碧霞、方汉粧、姚佳雄等,都是受约频率很高的演员,经常可以在不同的团体看到他们的身影。名角的合作甚至是跨国跨地区的,比如与陈楚蕙合作多部电影的曾珊凤,名小生陈嫦娥,名旦谢子兰等,是地地道道的泰国潮剧演员,吴瑞丽是澳门潮剧演员,陈惠芳是越南潮剧演员。
市场决定了香港潮剧的辉煌,也决定了香港潮剧的没落。在粤语文化占绝对主导的香港,随着老一代演员和观众的逐渐老去,香港潮剧逐渐失去维持生存的基础,本港仅存的剧团基本都是剩个空的招牌,自身的演出近乎绝迹。近几年,陈楚蕙、庄雪娟、陈美云、许云波等香港潮剧代表性人物的相继离世,更无情地告诉众多喜爱香港潮剧的观众,曾经辉煌的香港潮剧时代真的是终结了。
尽管辉煌不再,但潮剧潮音在香港并没有磨灭。每年盂兰胜会,香港的潮剧团体仍然会以本港剧团的名义,邀请大陆剧团前往演出;大陆的团体,除了参加盂兰胜会演出,也经常赴港商演或义演,仍受到潮人乡亲的欢迎;香港潮商互助社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的潮剧潮乐活动和正常的慈善演出。两地交流也比以前频繁得多,近几届的潮剧节和汕港潮剧名家合演,观众依然可以看到香港鼎盛时期那帮老演员的身影。
时代变迁,潮起潮落,这是自然规律,风光一时的香港潮剧已成历史,但是,她为潮剧奉献了一大批名角,留下了一大批作品,她的影响,永载潮剧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