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着一位400多岁高龄的“老人”,他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还是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他如今却步履维艰,是退隐山林,还是继续繁衍?饱经风霜的他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境,在面临融入市场化的大熔炉里又将怎样的抗衡?

“老人”的名字叫川剧。在他身后还生存着近500名优秀川剧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他们究竟背后隐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难处?为揭开“川剧老人”的神秘面纱,记者走进了重庆川剧院。

记者调查发现,所有的川剧艺术家普遍认为川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的受众面在川渝黔广大地区高达1.5亿人以上,必须传承下去。但由于国家政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使区县川剧团相继撤销,老百姓几十年看不到一次演出,艺术家们称,川剧如果不善加保护,必将迅速走向消亡。

重庆市川剧院始建于1951年,距今已经有近60年历史,经过多年的积累,剧院打造了《金子》、《李亚仙》等数以百计的优秀剧目。剧院目前仍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但这种体制却衍生出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观众断代和老龄化

“以前看川剧的人可多了,川剧院也热闹非凡”,曾经出演过《傻儿师长》里“刀疤”一角的著名国家一级演员罗吉龙告诉记者,相对于以前爆棚的场面,现在的川剧院真是门庭冷清。而且,看演出的观众几乎全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川剧的受众面极窄。

“川剧界里留不住人才,年轻人都走了,剩下的全是老头老太太,受众当然就窄了”,82岁的退休演员胡度在接受采访时情绪非常激动。他说,50、60年代的川剧界里人才辈出,演员多,观众也爱看,可到了70、80年代,不但人才丢失,连观众也一并丢失了。

记者看到,目前留在川剧院的大都是已经退休的老年艺术家,像20岁左右的年轻人寥寥无几,由于受众的绝对集中以及老年人消费水平的相对较低,以至于川剧的发展落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没市场,观众少,消费低,最终导致川剧演出市场的萎缩。

演员工资低 演出收入少

记者还发现,目前,重庆川剧院里的表演艺术家最高的工资为3200元,最低的甚至不到800元。并且,在外界眼里认为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他们出场费应该很高,可事实上,有时候辛辛苦苦排练一周,卖力演出2、3个小时的他们,也只有不到50元的演出费用。

至今有53年演戏生涯的罗吉龙是目前川剧院工资最高的表演艺术家,他现在的工资为3200元。他告诉记者,他2000年初荣获“国家一级演员”称号,曾出演过《傻儿师长》、《双枪老太婆》和《共和国之梦》等多部电视剧。他说:“其实工资只有2700元,加上财政对离退休人员的过渡性津贴500元,才达到了3200元。”

留在川剧院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人当中,一位长得非常清秀的小伙子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今年27岁,名叫徐超,在川剧里是扮演文武小生一角。他来自四川省川剧学校,擅长表演“变脸”,从事变脸表演已长达11年,但他目前的工资不到800元。

记者随即采访了其他的表演艺术家,年纪大的、演出年龄长的演员工资大都在1500元左右,上2500元的极为极少,甚至连重庆川剧院的院长沈铁梅的工资也只有2784元,加上财政补贴上3000元的也只有罗吉龙一人。而像徐超那样的年轻演员们的工资一般都在700元--900元之间,上1000元的都非常少。他们告诉记者,所谓表演的出场费真的少得可怜,在川剧院里表演,如果你是名角,每场出场费50元左右,不是名角,可能也只有10-30元;如果到外面去商业演出的话,可能会高一点,一般在100元一场;到国外巡回演出的话,有时候会待上半个月,表演6、7场,也只有600元左右。

后备人才严重匮乏

“工资如此低下是造成川剧院人才匮乏的最大问题”, 82岁的老演员胡度说,目前川剧院内部太穷,留不住人才。他称,现在剧院里连生旦净末丑的行当都不全,剧团有戏才能有团,演员力量不齐全,不成戏,何以成团。并且,像刚招进来的年轻人每月的工资才700元,照此下去,只有川剧团的人跑出去,不可能引进来。他希望政府设立“川剧基金”,重视川剧团,使团员的生活有保障,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国粹。

“无人才,房子是空的,光有一个空屋子有什么用,时间久了也只是摆设”,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在接受采访中说道,苦战了10几年,终于等到了新的川剧艺术中心。据她透露,坐落在北部新区的川剧院新院子目前已基本完工,设施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大概在今年2、3月份可投入使用。她说,艺术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软件设施,是传承城市文化的符号和名片。重庆的“龙头艺术”不多,川剧就是其中之一,而川剧本身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就更需要发扬光大。但是,由于待遇低,设施差,没人愿意来,也留不住人才。

如今,留下来的许多老一辈川剧艺术家几乎全是离退休人员,当记者问及为何还要坚守自己的岗位时,他们无不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热爱。除了热爱呢?其实最现实,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是找不到后备人才补上,如果老一辈的艺术家集体离开的话,那么川剧院或许真的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

政府扶持力度欠缺

沈铁梅在谈话中把外地对文艺院团的支持情况和重庆进行了比较,她称,像福建、湖北、天津等省市对剧团的扶持力度大大高于重庆。在福建,专门建立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办公楼和京剧剧场。国家一级演员每月的工资均在5000元左右。在医疗方面,在一级岗位上连续工作五年,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均可享受国家二级医疗保健。

而在湖北,每位梅花奖的获得者都可享受每月3000元的补贴,一级演员1000元/月。在天津青年京剧团里,像孟广禄等少数著名演员月工资也都在10000元左右。

沈院长称,重庆川剧院是一个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它和福建京剧院是一样的性质,可在福建,当地政府按照4000元/月的标准足额拨付给该团办公费用,而且京剧团还能享受每年100场的演出补贴,每场补贴达到6000元。而在重庆,除了人头费,政府没有拨一分钱的办公费用,包括医疗补贴、住房补贴、排练补助等均无来源。

在记者走访重庆川剧院时,碰到了几位前来调研的人大代表,记者随即采访了他们,虽然他们都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但是都大同小异,都得出了一个统一的结论:重庆川剧院走市场化道路行不通。

重庆市人大代表陈霞称,重庆川剧院走市场道路注定失败,它靠市场盈利很难,毕竟川剧院的演出收入很少。它要发展必须要靠政府支持,不然会很被动。市人大代表长韦延说,现在川剧院走市场化道路行不通,要政府扶持大了,才能放之于市场。如果现在就让它在市场里随波逐流的话,它肯定会迅速消亡。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维伦称,重庆川剧院的困难之处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管理不能“缺位”,但是川剧院自身也要振作起来,该转型时就需要打破常规。

“事企分开,政府要管,自身也要养”

记者随即采访了重庆市文广局副巡视员曾昭伦,他告诉记者,川剧院要改革,需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个是体制,一个是内容。他说,政府实际上对川剧院非常重视,在北部新区新修的川剧艺术中心就是鲜活的例子。

他认为,在体制方面,事企必须分开,除了川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和新修的川剧博物馆必须拿入政府扶持对象外,剩下的比如像川剧艺术中心里面的餐饮、剧场、停车场等都应该归于自营的范围。他建议川剧院与交旅集团合作,打造成为观光休闲的场所。

其次,在内容方面,川剧院的表演应该保留原生态的内容,比如说一些经典的折子戏必须传承。但是在传承的同时,也需要创新,需要结合市场来进行运作,在满足老年朋友的同时,也能俘获年轻人的心。

其实,类似于重庆川剧这样状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还有很多,那么,如何加强保护力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制呢?重庆市文广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说,目前,政府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重庆市内哪些应该要纳入其中,还需要进一步确认。除此之外,政府还会加强对非遗的宣传展示,对一些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

记者手记

在记者离开川剧院时,许多年迈的老一辈演艺家又投入了紧张的排练当中,舞台上立刻响起了他们熟悉地道的“重庆味道”。周一至周五连续5天的辛苦训练,换来周六周日零星的几位看客,他们仍然不厌其烦。为什么?在记者耳边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回荡:对川剧的热爱。

400余岁的“川剧老人”如今步履蹒跚,他到底该不该继续走下去?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的身上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血液,他是吾国之国粹。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说得通俗一点,他已经OUT了。记者认为,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环境下,川剧院必须走上改革之路,在体制上和内容生产上进行大变革,以此吸引更多受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