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思想大解放的讨论热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撞、洗礼,新思潮、新事物不断涌现,各种文艺作品喷薄欲出。四川文艺创作爆发出惊人能量,出现了一大批为全国注目的文艺作品,其影响在今天依然强烈。

这里回顾的3个事件,只是当年风云的缩影,亦可作为激动人心的索引,去感知昔日的心跳。

本报记者 张珏娟

1985年问世的川剧《潘金莲》引起的轰动,让编剧魏明伦也始料不及——被全国20多个剧种移植、200多个剧团上演,甚至美国也出版了剧本。魏明伦说,这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观念的交锋,“我感觉相当于在中国放了个原子弹。”

谈及创作初衷,魏明伦说,“当时,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剪不断的红丝线》等文学作品触及了女性不幸婚姻的敏感区,英国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播出后也引起舆论大哗,有人指责安娜不道德,批评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戏是在鼓吹婚外恋。我意识到时代呼唤反思妇女婚姻问题的爆炸性题材,时代在呼唤中国的戏剧舞台应该出现反思妇女婚姻命运的爆炸性题材。我将目光投向了潘金莲,预感到这个人物可以重新审读。”澎湃的创作激情,让他拿起了笔。从动笔到完成初稿,魏明伦只用了短短40天。

魏明伦笔下的潘金莲,表现了贫家女儿怎样从单纯到复杂,从挣扎到沉沦,从无辜到有罪的过程。其敢于为千古淫妇说话,敢于打破中国戏曲传统,让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人云集舞台,形成“满台荒唐戏,一把辛酸泪”的现象,被人称为“荒诞川剧”。

戏剧界泰斗吴祖光等纷纷撰文热情支持魏明伦的创新,但也有人撰文批评剧作者与支持者都是“趋时”。

演出现场,观众间更展开了关于家庭、婚姻、爱情、法制、道德,甚至古典文学解构问题的争论。一些情绪激动的观众,终场时甚至到剧场贵宾休息室找到魏明伦,大声叫好或兴师问罪。

“那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啊,连看戏的观众也思想活跃。”回忆当年的那一幕,魏明伦不禁感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