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宋亚娟 《柜中缘》、《扫松》、《拦马》、《宝玉哭灵》,“五一”节前夕,乐山沫若大戏院的大门口,书写着当天上演川剧剧目的小黑板刚刚挂出,就已经有人急匆匆跑到售票口买票了。
  这样的情景让当年的票友尹儒洪感慨不已。与沫若大戏院相邻,从小在抑扬顿挫的川剧声里浸泡,对于看戏,他可是盼望了多少年。
  老川剧人谈跃茂退休在家,不久前,市川剧团决定每周五恢复演出,又将他请回来对演员做指导。对于这位上个世纪50年代便与乐山川剧结下不解之缘的川剧人来说,往日的喧哗和热闹似乎又回到眼前。
  收藏人张旭东至今还保留着一张“乐山人民剧团”在1953年7月16日所售出的一张戏票。该票上写“夜台入场券21排35号”。
  十年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剧团编、导、演溃不成军,下海经商成了人们的追求,演出不得不中断;十年后,同样因市场经济原因,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文化娱乐的多种需求,使剧场重新上演川剧成为新的商机。
  一个周五下午,笔者来到沫若戏院后台,化妆间的演员们已经开始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化妆、换戏服、整理道具。团长卫明这时真恨不得有分身之术,他出入每个化妆间查看演员准备情况的同时,自己又得抓紧化妆。这天的折子戏中,他在《扫松》中饰演家丁。这样的忙碌,对于卫明来说,是极其享受的,这位曾在轰动一时的川剧《海通·大佛》中饰演海通弟子的川剧演员,不止一次地期待川剧回到百姓当中。
  眼前面貌一新的沫若大戏院是去年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莅临乐山时改装的,雍容富丽的舞台,镶嵌着中国结等传统文化图案的布景,有良好观看效果的包厢,戏台下摆着八仙桌及木椅,看戏时,每客还奉送清茶一杯。这让多年没能听一回川剧的老票友,无不感叹时光的神奇。
  在乐山工作的传媒人雅元只要有空,周五保准出现在戏院。在成都锦江剧场看过戏的她,眼下只能用“久违”来形容心情。“10元的票价划算”,雅元对笔者说,艺术正在亲吻乐山消费者。
  可容纳400多人的戏院内,这天的上座率有1/3。笔者发现,老年观众占了90%以上,像雅元这样的年轻观众并不多。“川剧定期在戏院演出,差不多中断了10多年的时间”。卫明说,对于眼下或许并不算多的观众,他已感到宽慰。
  除了中心城区,操着乐山区县方言的票友较多地出现在星期五的沫若大戏院。有的是一个人,有的则是两夫妇或几个铁杆票友相约而来。那天最后一出折子戏是《宝玉哭灵》,曾经凭借此戏成功摘取2004年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金奖的演员胡玉辉,又声情并茂地把宝玉哭灵表现得让人肝肠寸断。川剧重返戏院,乐山观众和演员同时体会到了传统戏剧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某种改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