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2)日,著名话剧导演查明哲在成都锦江剧场现场“监工”,督促省川剧院再次完善川剧《易胆大》,助推冲刺“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与此同时,省川剧院的另一部作品《夕照祁山》也与导演卢昂敲定了合作,卢昂任《夕照祁山》总导演。
据调查,近年来四川新排的精品川剧《变脸》《巴山秀才》《山杠爷》《欲海狂潮》《易胆大》等,几乎都由外来人“掌勺”。省剧协秘书长刘宁直言,不是川剧偏爱“外来人”,而是本土导演奇缺。
近10年,省外导演频繁入川
省剧协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今年,我省在全国叫得响的川剧几乎都出自省外导演之手。省剧协主席廖全京告诉记者,这些导演并非都是戏曲导演,但他们却成功地将川剧带上了一个全国瞩目的新平台。
1996年,川剧《变脸》投排,省川剧院选中了已是京剧、粤剧等多个剧种抢手的导演谢平安。自谢平安之后,川剧每排一个剧都将目光投向省外,外请导演成了“流行趋势”,而且话剧导演是首选。
不仅即将接受审查的“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易胆大》是话剧导演查明哲的作品,刚刚入围今年“五个一工程”奖的川剧《巴山秀才》也出自导演熊源伟之手。同时,熊源伟还接过了川剧《山杠爷》的执导权,帮助该剧成功夺取上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而另一部“八艺节”入围剧目《欲海狂潮》,成都市川剧院也力邀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张曼君执导;刚刚列入省川剧院今年新创计划的川剧《夕照祁山》,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习西方戏剧史的话剧导演卢昂。
查明哲认为,话剧导演进入戏剧舞台,对于戏剧的主题、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为戏剧注入话剧元素,让戏剧现代化,更有利于戏剧走向市场。
本土川剧导演为何难寻?
川剧是四川土生土长的戏剧,为何本土导演匮乏?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四川本土川剧导演的培养还停留于院团选拔的方式,“大多都是从院团中挑选表演经验好的、文化层次高的、对导演感兴趣的演员。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实战经验。”
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内能挂名导演的,大多是演员出身,先演戏再导戏,是目前川剧导演的现状。
不仅如此,四川历来就缺乏培养川剧导演的意识,没有权威专业的院校来培养导演人才。“本土有水平的导演大多年事已高,不能参加繁重的执导工作,而新一批的年轻导演又过于年轻,因此形成了导演人才断档的现象。”
年轻导演需积累经验完成质变
《易胆大》入围“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巴山秀才》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欲海狂潮》即将角逐“文华大奖”……廖全京认为,这些屡获大奖的剧目给本土导演上了很好一课,本土导演应该尽快从别人的剧目中找到可借鉴的经验。
廖全京表示,目前我省由演员转向的导演,必须走出川剧既定的条条框框,学习其他剧种的过人之处,把其他剧种的优势有机地融入川剧中。
刘宁认为,川剧导演后起之秀的当务之急是实践,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他认为目前省川剧院采取的方式可以推广。省川剧院先后送出了“梅花奖”李莎、演员刘毅和毛庭齐到北京、上海攻读导演,之前也有“文华大奖”任庭芳成功转型导演,“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这批由演员转变而来的导演如何为川剧服好务?”
“省川剧院目前还采用了传帮带的方式,比如《夕照祁山》虽已聘请卢昂导演,但本院的刘毅则将出任副导演,借机取经。”刘宁认为,为本土年轻导演提供实践机会,提供好的剧本是缓解川剧导演人才吃紧的一项措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