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观剧计划中,今晚是看成都市川剧院的川剧《激流之家》。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艺术节上,还有3台《家》,分别是越剧、沪剧和话剧。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为什么这些剧团都不约而同地把创作眼光集中到《家》上,艺术节又为什么把这4台《家》一起引进来?
今年11月25日是巴金百岁诞辰,把祝贺这位文坛巨匠的活动同艺术节的节目安排结合起来,是本届艺术节的特色。巴金名作《家》已经传世大半个世纪,文艺作品纷纷改编。话剧、川剧和沪剧的《家》都是原来就有的,这次是重新包装复演。以我们已经看过的沪剧《家》为例,它把故事的发生地从四川改到了江南,便于运用剧种的艺术资源,此番虽然换了一批年轻人来演,但前辈传下来的唱腔还在,脍炙人口,观众分外亲切。川剧《激流之家》则完全没有做这样的改动,它让你听地道的“成都官话”,看到在那里的深宅大院,在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巴金笔下人物的生动表现。这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川韵”。越剧《家》也曾在20年前短期上演,但这次上海越剧院完全用的是另一个版本。这是剧作家吴兆芬专门为这次演出而写的。她没有从现成的电影或舞台作品移植,而是直接根据小说原著改编。故事情节未越雷池,而砍枝蔓、减头绪,突出主要出场人物,加强人文指向的时代感,集中表现越剧现代戏男女合演的特点,发挥流派唱腔的魅力。于是,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家》,在本届艺术节上争奇斗艳,形成了与往年不同的风景线。
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其节目的构成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今年抓住巴金百年诞辰做文章,为宣传这位文坛巨匠的不朽业绩、为展览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成果,搭起了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也增强了艺术节的民族文化内涵。我们参与观摩者,能从中得到娱乐享受,得到人文知识。(记者
陈竹)
(摘自 《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