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超文准备上台表演
花光了半生积累的所有存款,四处借债,甚至抵押房产,筹资100万元,年过半百的易超文凭一己之力,愣是组建起了一个民间川剧团。这是近乎悲壮的勇气。
出生于1962年的易超文,9岁学戏,20多岁时,已是小有名气的川剧武小生。但川剧观众一天天变少,1984年,剧团终于解散。多年来,他打过工,开过出租车,做过生意。生活疲劳而琐碎,但他从未放弃重开剧团,再登舞台的梦想。
多年后,夙愿终于实现,他重组了川剧团。再登舞台,他感慨万千,兜兜转转,半生沧桑,梦想终于成真。
酸
正当盛年
行当没落
易超文出生在重庆,后随父母定居郫都区,其父易庆林,是著名川剧艺术家易征祥的得意门生。从小在县川剧团长大,每次落幕,易超文和小伙伴都趁着灯未灭时,去台上滚几圈过过瘾。9岁那年,易超文正式拜师从艺,主攻武小生,十几岁便在郫县老川剧团登台表演。
那时候,川剧盛极一时,四川几乎县县有剧团,处处唱川剧。走遍了成都、内江的乡镇,他收获了无数掌声。敢打会跳的易超文广受欢迎,“一毛钱一张票,巡回演出的时候,还有‘粉丝’跟着剧团走,演到哪看到哪。”他回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吊嗓、跑台步、翻筋斗,翻打腾跃、耍枪舞刀,每个招式都有板有眼。川剧特有的高腔,唱尽人间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热闹的武戏最受追捧,对演员来说,也最累最苦。一次,剧团在资中演出,易超文从3米高处翻下来,不慎撞伤了膝盖,血染红了半条裤子,但他仍然忍痛演出。“戏德不能丢。”
20多岁的易超文,正值盛年,本以为可以一直从事他喜欢的川剧。但川剧的观众越来越少,1984年,郫县老川剧团正式解散。易超文当时只有23岁,他的戏,断了。
剧团不在了,生计成了大问题。为了挣钱,易超文跟着别人跑荷花池批发小百货,卖过围巾、饰品、录像带等,还卖过小吃、开过饭馆茶铺,后来存了一点钱,买了一辆摩托车送货,后来还开过中巴车、出租车。
开中巴车的时候,易超文跑成都到青城山的旅游线。“开客车的人多,抢客凶得很。”常常是前面有一个乘客招手,还没来得及开过去,另一辆客车就“吱嘎”一声插过来,停在前头,危险得很。
易超文再也不是那个舞台上的名角,鲜花和掌声都已远去。他只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中年人。
苦
为了圆梦
倾家荡产
但是,多年来,易超文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川剧梦。2000年的一场事故,让他下定决心,重圆这个梦。
那年春天,易超文和好友从甘孜州进藏收羊肚菌,在一处多弯道的下坡路上,易超文驾驶的桑塔纳轿车刹车突然失灵,他猛打方向盘,车子撞到了树上。巨大的冲击力,让坐在副驾驶座位的好友当场丧命,而被方向盘紧紧卡住的易超文,甚至没有力气将嘴巴里的血水吐出来。幸运的是,一辆客车正好路过,易超文被送到了医院。
转眼间就与好友阴阳相隔,易超文觉得,人生太短,想做的事要快点做,于是,他决定重组川剧团。
“太不容易了,场地、经费、人员,样样都要操心。”易超文说。听说大师兄易超文要重组川剧团,当年的师弟师妹们纷纷响应,虽然大家已经各有各的事业,但一传十、十传百,一个平均年龄40多岁的川剧班子很快组成了。
人员问题解决了,但场地却还没解决。老川剧团已经拆了,哪里去找演出舞台?
多次奔波后,易超文终于找到了一块场地,但这里污水横流、墙壁破损,堆满了垃圾,一下雨,连个下脚处都没有。“修吧。”他咬咬牙。
“当时,家里有30多万元,通过借和抵押,又凑了70多万元。”易超文着了魔一般,将自己家中的房产抵押出去,贷款修川剧团。他的行为让妻子不理解,“再这么下去就离婚!”妻子曾这样警告他。
2013年年初,川剧团终得重生,“振兴”是易超文给剧团起的名字,也是他对川剧的期望。
甜
“哪个说年轻人
不喜欢川剧?”
每天下午2点,是振兴川剧团雷打不动的演出时间。《狸猫换太子》《白蛇传》,台上演员舞着水袖唱念做打;台下,吊扇吱吱嘎嘎地转着,老戏迷们点一杯12元的茶,斜靠着黑色皮沙发,眯着眼睛,偶尔手指随着曲调打着节奏。
70多岁的李大爷是重庆人,每个月来这里听几天戏,后来,干脆在附近租了一个房子,天天守着听,家里人劝都劝不回。新津县的10多位老人家,每次都组团来听戏,一听就是好几天。每年五月,剧团唱《白蛇传》,小演出厅里能站满三四百人。
尽管有这些热心的观众,每天都坚持演出的川剧团仍然是亏本运营。每天几十张票的微薄收入,简直是杯水车薪。易超文只得把楼上改成老年人活动中心,加上妻子的收入和政府补贴,勉强支撑着。
难道川剧真的就要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上消失?易超文不信,自己动手把《东郭先生》《望娘滩》等故事、传说改成川剧,免费演出儿童专场,还免费招收小学员来培训。五场儿童专场场场爆满,培训班开办的第一年,就来了100多个学生……
“哪个说年轻人不喜欢川剧?他们是不了解!”他说着,语气颇有几分自豪。(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