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戏剧观众比培养演员还难?
李凤荷
“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意为‘爱好者’)”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词,由此产生的“凉粉”等名称也成为今年频频见诸报端的用语。流行歌曲的“粉丝团”日渐壮大,而传统戏曲的“粉丝团”则日益萎缩与老化,这是传统艺术家们最担心的地方。
荟萃8大剧种的“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将于近日在广州、深圳、佛山上演,这是在广东乃至全国戏曲界都很有影响力的盛事。前来参演的尚长荣、马兰、陈智林等名家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表达了他们对当前戏曲事业的关心。
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
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是人所共知的,不少演出团体处于停顿状态,几个月没有演出是常事,艺术家们各有担忧。
一忧观众日渐减少。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群众文化娱乐越来越丰富,传统戏曲文化屡受冷落。河南豫剧名家虎美玲表示:“我们参加大型综合演出,戏曲表演只是配角,难得有机会一整台演出都是戏曲表演。”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说:“一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让我非常震惊———培养一个戏剧观众比培养一个戏剧演员还难。”黄梅戏著名演员马兰有多年的演出经验,她非常清楚目前的演出市场和观众情况,对此她非常担心。
二忧后继乏人。据媒体报道,在上海京剧院即便是一级演员唱主角的,一场戏的演出费也只有600元,而普通演员的演出费不过100多元,一个月的平均工资3000元不到,若以戏曲演员学戏练功之苦来衡量,这的确是一个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的行业。戏曲学校招不到学生,戏校毕业生改行率极高。陈智林和昆曲名家王静娴纷纷用“我们的生存环境很艰难”、“耐得住寂寞、艰苦和清贫”来形容坚守舞台的戏曲演员。
传统与现代之惑
有人担心,都市是快生活,而戏曲是“慢”节奏,两者存在巨大差距,因此造成如今戏曲市场不景气。对此,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有她精辟的见解。她说道:“粤剧不是从来就是慢的。快慢、疾徐都是按照戏剧情节而变化的。”她认为,传统戏剧能够适应现代的发展,如针对某个戏,不同导演有不同的理解,排起来就有快慢之分,有的地方如果把念白改成唱,那么节奏就相对快一些。而且若在一个戏剧表演中,加入京、昆甚至话剧表演的元素,也可以显出新意。
四川川剧院正是采取了这个改革举措。陈智林表示,他来广州前川剧院正排川剧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作品《易胆大》。该院复排这出川剧新戏,就是请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话剧导演查明哲来导演,对川剧进行整合。“我们试演的效果不错,1000多人的剧场爆满,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陈智林说。
“曙光在前头”
“我们面临的不是不进则退,因为我们没有退路了,而是不进则毁。”陈智林这样表达他的担心和推广戏曲艺术的决心。为培养更多的年轻观众,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艺术家们纷纷采取戏剧走进校园的方式。
北京大学上周刚演过4场粤剧,大学生们对《花月影》等粤剧新戏非常喜欢。陈智林也表示,他们在四川12所高校、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表演,学生们对川剧中渗透的幽默感非常欣赏,表示第一次看川剧的震撼如同第一次看好莱坞大片。“我们10多年前就开始走进校园”,中国戏剧协会主席尚长荣说道,“而且我们有一支梅花奖艺术团深入群众表演,今年我们刚去过青海等边远地区献演。”
尽管艺术家们面对不景气的演出市场担忧,他们对未来仍充满信心。马兰说:“传统戏剧是13亿人的土地生长出来的声音,是中国人民表达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艺术种类。”尚长荣用一句“曙光在前头”表达了他的信心。
(摘自 《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