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29日,大型原创川剧《报恩记》将在中国酒城大剧院首演。昨晚,《报恩记》首次在中国酒城大剧院带妆彩排,王玉梅、孙勇波等名角儿悉数登台亮相。彩排后,剧组将在今日进一步总结调整,为首演做好准备。
这部实现泸州人讲述泸州故事的大型原创川剧,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一看呢?《报恩记》美在哪儿?川江都市报记者在现场全程观看了彩排后,提前为您揭秘!
《报恩记》彩排现场
人美 梅花奖得主让人过目难忘
川剧《报恩记》的领衔主演是两位泸州籍梅花奖得主——王玉梅和孙勇波,有了他们的加入,《报恩记》不仅演艺水平高,颜值也很高。
人美,在《报恩记》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剧中分别饰演“窦素衣”和“冯楫”的王玉梅和孙勇波有不少对手戏,特别是在第四幕议孝中,两人的对手戏最为集中。当两名梅花奖得主同台演绎时,那画面实在太美,连记者这个川剧外行也能感受到两位名角儿精湛的演技,以及川剧的魅力。
除了剧情本身,在剧中,王玉梅和孙勇波专业的唱腔功夫和舞台表演功底,也非常吸引眼球。同样是在第四幕中,王玉梅“独唱”的桥段中,唯美的唱腔,优美的身姿,让人过目难忘。而孙勇波在剧中,唱腔、表演样样皆有,彻底将“冯楫”演活了。
舞美 舞台背景随剧情不断变化
在传统川剧演出中,舞台背景基本只有一个,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在川剧《报恩记》中,为了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剧组在舞美上下足了功夫。剧组聘请了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担任舞美一职,对《报恩记》舞美进行高标准设计。
《报恩记》彩排现场
川江都市报记者在彩排现场看到,《报恩记》总共分为7幕,其中,舞台背景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既有体现宋朝泸州民风民俗的传统背景,也有官府的威严肃穆。特别在全剧结尾时,以“报恩塔”为原型的白塔缓缓出现在舞台中央,具有极强的写实意义。
川江都市报记者还了解到,在《报恩记》中,所有演员的服装均为量身定制,特别是几位主要演员,在不同的情景会穿着不同的服装表演。此外,演员的服装、化妆在保留传统川剧服饰、妆容特点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创新。同时,在道具使用中,剧组还使用了“桂圆、黄粑、白糕、酒坛”等具有泸州元素的道具,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是发生在泸州的故事。
音乐美 不再是传统川剧音乐
传统川剧中,音乐以锣鼓敲击乐为主,而《报恩记》舞台音乐在川剧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四川民歌、歌剧、现代打击音乐等,同时采用现场伴奏,让观众听起来更舒畅。
《报恩记》彩排现场
在音乐运用中,《报恩记》还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节采用不同的音乐,音乐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特点的主要元素。特别是剧中人物“文大同”在设计陷害“冯楫”时,音乐彻底表现出了该人物内心阴暗的一面。而在“冯楫”与母亲相认的环节,音乐则催人泪下。
台词美 通俗易懂又富有寓意
在《报恩记》中,台词设计都围绕着“孝道”这一中心思想。因此,在观看中,观众可以听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乃做人之本”、“老有所养”等台词。
同时,为丰富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有“老爷打个屁,管家我跑断气”、“癞疙宝吃豇豆,悬吊吊的”等,既体现了演员的性格特点,也通俗易懂、富有喜剧效果的台词。
专访导演
《报恩记》美不美?邀您现场来评价
“虽说《报恩记》以历史故事题材为背景,但在编剧、舞美、唱腔等方面都注重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就是要让观众走进剧院并喜欢看。”大型原创川剧《报恩记》导演刘毅说,《报恩记》主题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但不是用说教的表现方式,而是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
《报恩记》彩排现场
刘毅表示,《报恩记》有明显的层次感,但又不仅限于既定的层次,不拘泥于形式。观众在观看中,不仅要关注故事情节、台词、唱腔,也要注意舞美、灯光、音乐的变化。所有的一切服务于主题思想,这是一个整体,用写意的美学,将《报恩记》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向观众传递“孝道”这一美德。
作为导演,刘毅把对《报恩记》的评价留给观众。他说,观众喜欢看是首要目的,我们不仅要让“圈内人士”、老戏迷爱看,也要让“圈外人士”,对川剧不熟悉的人能够感受到川剧的美,能够感觉到这场川剧好听、好看。但究竟美不美,则要观众们走进剧院,一起来欣赏、来判断。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世智 摄影报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