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四川省唯一一个参与文华奖角逐的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只获得相当于“安慰奖”的优秀剧目奖。缺席大奖,似乎已经成为半年来四川剧目的 “常态”:去年底,文化部公布的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四川剃了光头;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又与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失之交臂……
半年三次遭遇滑铁卢,四川剧目怎么了?记者调查发现,剧目老化、缺乏市场“深度”,正是目前四川文艺创作的症结所在。
调查
三个戏剧大奖,四川剧目纷纷折戟
九艺节:仅仅收获“安慰”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于5月10日至25日在广州举行,由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大型励志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是四川唯一的一个参评剧目。在“九艺节”的参评剧目单上,记者注意到,63部参评剧目中,东道主广东省的参评剧目高达7部,其他各省的参评剧目也在2到4部不等。相比之下,《未来组合2008》显得有些孤单。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九艺节”,四川共上报了3部剧目进行参选,只有《未来组合2008》杀入了决赛。然而,《未来组合2008》“战绩”不佳,最终只获得优秀剧目奖。业内认为,这个奖其实只相当于“安慰奖”,只要亮相广东的剧目,都有这个奖。
保留剧目评选:四川直接“出局”去年底,文化部开展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从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创作演出的上千台剧目中选出了18台“优秀保留剧目”。
省川剧院的《巴山秀才》、成都市川剧院的 《欲海狂潮》和省人艺的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同时申报了这一奖项,最终只有《巴山秀才》入围。但由于该剧演出场次不足400场,最终不敌重庆市川剧院的《金子》而落选。
戏剧节:老剧目难有斩获 无独有偶,在去年12月厦门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川剧《死水微澜》摘回了优秀编剧和优秀表演奖两个个人大奖,却在分量最重的“优秀剧目奖”上沉沙折戟。
曾跟随《死水微澜》一同参加戏剧节的省剧协秘书长刘宁向记者透露,《死水微澜》没能捧回最高荣誉主要吃亏在一个“老”字。“专家和评委对《死水微澜》的剧本和表演都很满意,但是在新老剧目的PK中,评委们倾向于鼓励新剧目。”
解析
剧目创排吃“老本”
出过十大“精品剧目”川剧《变脸》和《易胆大》的四川,为何半年来屡遭败绩?
刘宁认为,剧本创作数量少、质量不高是根本原因。由于缺乏新的好剧本,到如今,省内不少艺术院团新上马的剧目仍然在吃魏明伦和徐棻的“老本”。对于新剧本、好剧本的缺乏,刘宁用一个尴尬的数据表明无奈:在刚刚结束的“曹禺剧本奖”申报工作中,四川省只申报了《相如长歌》一个剧本。“不是不想多申报,过去这3年里,我们创作的好剧本太少了。”回顾近年四川在全国比赛中获奖的剧目,大多是魏明伦、徐棻的老作品,新作品几乎不见踪影。
而剧目生产机制的不成熟则让好剧本变成好剧目的道路障碍重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生产机制的缺陷使得全省的艺术资源很难得到好的整合,很多好的剧本缺乏成熟的论证和修改,匆匆“上马”之后又匆匆“下马”。
此外,随着国家评奖机制的变革,演出场次和效果成为评奖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需要演出100场,国家保留剧目评选的要求是400场。但省内剧目演出基本都是“入不敷出”,大型剧目基本上演一场赔一场。如何更好地与市场接轨,让好剧目活跃在民间,成为各个艺术院团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支招
健全生产机制,整合各方资源
针对这种状况,业内人士献计献策:健全对编剧的激励机制,鼓励创作队伍的创新性迫在眉睫;同时,引导创作队伍深入生活,选择广泛的创作题材,提高艺术创作的质量;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健全剧目的生产机制,让好剧本能有效地进入生产领域和市场。
刘宁认为,与此同时,还应整合各方资源,在演出市场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省市演出公司能代理省外的项目,为什么不能推广我们自己的剧目呢?”业内认为,四川剧目尤其是戏剧类舞台剧,其市场运作与四川尤其是成都活跃的演出市场几乎是脱节的,缺乏包装、缺乏代理。“近水解渴,不如取经《藏谜》,看其是如何与本土演出商合作,驰骋全国市场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