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变脸艺术中的独门绝技“三连二回”,他曾跟着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多个城市进行表演,他曾代表中国出使多个国家演出……而今年才28岁的余达,其真实身份竟然是南京歌舞团的一名声乐演员。
声乐演员改行去“变脸”
大学毕业后,余达做过一段时间的声乐教师,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应该再在声乐上有所发展,于是在工作两年后决定去考团。余达现在南京市歌舞团工作。他报考的是声乐,也是以声乐进入该团,但他现在的主要表演节目却不是声乐节目。因为他曾在成都川剧院学了一段时间的变脸,所以,他的保留节目就变成了川剧变脸《中国魂》。
“知道我有变脸这个绝技后,基本都演出变脸。”而余达已经代表中国出访多个国家进行演出,其中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等。但是,刚考进歌舞团时,余达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还要租房子。那个时候,他就经常吃兰州拉面和盖浇饭。
2008年,跟着奥运火炬传递,余达和同事们对表演节目进行了重新编排,“比如变脸,我们以前都是变出10多张京剧人物的脸谱,后来则特别制作了奥运福娃、2008奥运、奥运中国节等脸谱。”另外,脸谱还请成都川剧院的专业师傅来做,这样才能符合演员自己的脸形。“在脸皮上面画图案非常复杂,我们的福娃脸形,经过多次的实验与制作,才符合我们演员的脸形,而且十分逼真。”
曾经有过“北漂”经历
余达的父亲本身就是戏曲演员,余达从小就耳濡目染。据他介绍,变脸是川剧中一种特殊的表演技巧。在清朝,这种表演尤为盛行,起初在庙会中表演较多。“随着清朝发展,两湖文化为四川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的戏剧汇集入四川各大城市之中,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
在余达看来,用八个字可以概括变脸: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但是川剧变脸有着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身段表演的要求。变脸需要内衣和外衣,披风,盔头,靴子,腰带。这些行头每次都要详细的检查,一样道具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全部。”余达从小随父亲学习京剧身段,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川剧变脸,便喜爱上这门艺术,后来拜了成都川剧院何洪庆专门学习变脸。
早几年,余达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北漂”,在北京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亲人和朋友,余达一个人独自在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房间里,每天除了练习声乐就是睡觉。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花2元钱买一本《故事会》。“每次都是从后面的广告开始看,把最精彩的故事文章留在晚上睡觉前看,只有这样才会进入梦乡。”
与魔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从2004年春晚《变脸》播出后,川剧变脸一炮走红,加上“国家二级机密”与“刘德华拜师学变脸”的炒作后,变脸艺术逐渐为大众所熟知。余达表示,变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神秘与困难,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与魔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川剧变脸比魔术有更高的要求,在其身段的表演与演员的配合上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余达认为,一个真正理解和看懂变脸的意义所在的观众,他是不会问“你可以变几张脸”这样的话的。
余达说,变脸演员的每一个身段都要比变走的脸皮更有意义,脸皮只是一个道具,“可以简单地告诉大家:变1张脸和变100张脸是一样的程序,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怎么变,如何把优美的身段与神速的走脸相结合,让观众在惊叹变脸速度的同时,更能够感受中国戏曲的表演魅力,这个才是关键。”
不过,余达还是发现,有不少人将川剧变脸与变脸直接画等号。“川剧变脸只是川剧中表演人物的一种手法而已。但是由于演出市场的需要与人们对变脸的好奇,所以许许多多不懂川剧的好奇者也学习了变脸,无论从身段、服装、脸皮、伴奏等都变了味道,一些魔术机构也代理传授变脸绝活,这无疑阻碍了真正川剧的发展。”
夏天穿斗篷变脸差点中暑
据介绍,著名川剧演员何洪庆就曾多次与余达谈起变脸艺术面临的无奈。“真正的川剧变脸,开始的时候是不会直接就传授变脸门子,要先从身段,手法,指法练起,包括眼神都要训练,虽然演员是戴着面具,但是眼神的表演依然存在。”
余达则擅长叼扇和回脸等等,叼扇就是可以口含扇子将脸皮变走,而回脸则是已经变回真面,再将脸皮变回。在他与老师的共同研究下,如今又研究出一种“三连二回”绝活,据称这是当下川剧变脸中最科学、速度也最快的独门绝技。“可以在短暂的2秒内将三张脸皮连续变走,最后露出真面后,可以回脸两次,最后一次变走。”不过,这项绝技上门子与准备时间比较长,而且得在特定的环境中表演。
“学习川剧变脸,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必须的。除了让演员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还为了让他们能适应各种环境下的表演。”据介绍,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余达在夏天经常穿上厚厚的斗篷,天气的炎热与脸皮的不透气几次都让他差点中暑。不过,这些都变成了余达美好的回忆。现在他经常随团演出,身段与手法也需要不断进步,而余达会经常在网上与老师沟通身段与手法的一些最新训练模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