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川剧像是一条潺潺流动的河流,从古至今,淌过世世代代四川人民精神文明的沃土。陈建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将自己的一生注入了这条河流。
3月23日,雁江区新场乡双河村仿佛一座空村,一路未见一个村民。在村子的另一头,一座略显陡峭的山上,百余个村民正围聚在山腰的观音庵前,看陈建国带领着他的建东川剧俱乐部表演的川剧曲目。
双河村中观音庵 一曲高腔二十年
在双河村,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之际,在村里的观音庵唱一周的川剧,在观音菩萨生日当天,所有村民一起在观音庵前摆坝坝宴。而陈建国,坚持每年这个时候来为村民表演川剧,已经近二十年了。
今年,陈建国带了演员和乐队一行18人,准备了14个曲目。他告诉记者:“今年天气不太好,去年的观众比较多,在最后一天的坝坝宴上坐满了两百多桌,有不少人是从附近的村子专门赶来的。”
由于下雨,村里的大小道路都泥泞不堪,车辆无法通行,要来看戏全靠双腿深一脚浅一脚走到这里,村民却几乎都来了。
村民黄长太和他的老伴儿,一人抱着孙子,一人抱着孙女,步行几里路前来观看表演。他告诉记者:“每年,邀请陈建国来表演川剧都是村里的一件大事。”村民们总是早早地就自发筹钱,少到几十元,多到上千元。村民的这种热情,除了向观音菩萨祈福,还因为现在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爱看川剧平时却没地方看,每年就盼着陈建国的表演。
现场还有一位89岁的老人黄长清,他坐在第一排一动不动,专注地看着台上。村民说,老人耳朵已经听不见了,却还是每年都坚持让孙子搀扶着自己来看陈建国表演的川剧。黄长太说:“要是陈建国哪一年不来表演了,我们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年少痴醉川剧梦 雁城淌过资阳河
今年75岁的陈建国,出生于雁江区新场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从小就喜欢川剧的陈建国,7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家乡的业余川剧团跑龙套。小学毕业后,他务过农、当过搬运、经过商,只要得闲他都会去跟着团队表演。五十岁时,两个女儿都在城里安了家,他便搬进了城里。
离不开川剧的陈建国,于1998年在建东市场成立了自己的川剧团,组织了一拨资阳的川剧爱好者,为观众们表演川剧。陈建国的川剧团,唱的都是“资阳河”流派。观众最多的时候,一场表演有超过500人观看,把场地周围的围栏都挤倒了。他有些惆怅地说,由于爱看川剧的都是老一辈的人,当年那些川剧团的常客,大半都已过世了。
不幸的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陈建国失去了以前的表演场地。但这也无法停下他追逐川剧的脚步,他开始带领着自己的川剧团去省内各处流动表演,到过资阳、遂宁、南部、西充等多个地方。参与各种文化下乡义演、到各个村子“唱庙会”、承接商演……
陈建国说:“我非常感谢团里的川剧爱好者们,任何时候,只要我联系,他们都会尽力赶来。大家都是真心地热爱川剧。”
目前,陈建国团队中常驻的演员有近两百人,来自省内各个地方。
一针一线绣素心 四面清风唱蜀戏
2011年,陈建国的川剧团正式注册为资阳市雁江区建东川剧俱乐部。
平时,俱乐部的演员们演出时头上佩戴的精美的川剧帽子,一针一线,全都出自陈建国的双手。由于川剧帽子地域性强,“资阳河”流派的川剧自有风格,不好定制也没有厂家生产,于是他在40多岁时,开始自己制作川剧帽子。20年下来,他手工制作了上千顶川剧帽子。
由于表演价目比一般的川剧团体低,陈建国的川剧俱乐部长年处于亏本状态。他和老伴儿的积蓄都已经全部投进自己的川剧事业。现在,他全部的经济来源就是两个女儿给的赡养费。大女儿在经济上对陈建国的川剧事业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她说:“我不懂川剧,只是希望父亲过得开心。”
由于持续亏损,陈建国曾经也想过放弃。他说:“曾经我把所有的川剧服装都卖了,准备不干了。”但有一位看过陈建国表演的村民,得知消息后对他说:“你要是不演了,我们去哪儿看啊?”这句话让陈建国心里大受震动,思来想去后,他托人重新购置了演出服装,又开始干起来。
俱乐部一位演员杨女士说:“这么多年下来,陈团长为俱乐部垫进去的钱、花进去的心力我们都看在眼里!他这一生,真是为川剧而活。”
2015年,陈建国带领着自己的建东川剧俱乐部演出了共216场。他说:“‘资阳河’是资阳文化的光荣,川剧是戏曲文化的精粹。我害怕有一天,人们想看,却真的找不到地方看了。”
说起今后的打算,陈建国爽朗地笑起来,他告诉记者:“我今年75岁,身体尚还硬朗,感觉自己至少还能再唱5年!”
“只要还能走,我就还会继续唱下去!”(记者 李青依)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