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在被戏曲边缘化,戏曲又被文学艺术边缘化,如何改变这状况?”“豪华制作每每建立在羸弱的内容上,‘剧本荒’现象令戏曲危机四伏”……日前,在首届全国戏曲编剧高峰论坛上,国内18位著名剧作家和30余位戏曲理论专家聚首中国戏曲学院,共商戏曲文学振兴之策。
双轨并行 比翼齐飞
因病未能到会的福建剧作家王仁杰在书面致辞中写道:“谨祝戏曲文学在历经西化、异质化以至边缘化的劫难后,收复失地,返本开新,重新成为一剧之本,亦使表演重新成为舞台中心,作家重新成为演员导师,中国戏曲重续千年香火!虽属病残老朽,与有荣焉。”
有“巴蜀鬼才”之誉的川剧作家魏明伦说,中国戏曲“编剧主将制”到清代中叶断裂,演员即“角儿”取代了编剧的中心地位,戏曲文学变为附庸,甚至沦为仆从,这断裂一直持续至今。他说,如今干编剧的人不多了,不仅因为寂寞,“导演一年导七八个戏没问题,可编剧的创作量一年顶多一两部,每部戏的待遇却很低,如不改变,必形成恶性循环。”“时代呼唤戏曲文学,表演艺术和剧本文学必须双轨并行,比翼齐飞”。他同时主张,边缘、冷门也会激发出人才,以他自己为例,“我只写川剧,也只能写好‘巴蜀味’,从没跨过剧种,我是在冷门品种里加温,不是在热门品种里沸腾。”
关注现实 敢说真话
上海剧作家罗怀臻认为,当一个行业衰落的时候,作为剧作家,也要多些自省——“在泛娱乐、泛市场、资本决定剧本的时代,剧作家是否应拿出应有的姿态、坚持艺术良知?在泛评奖时代,能否淡化一点结果,放平心态,拿出实实在在的创作?在传承先辈遗产时,能否在传统风潮下保持锐意创新的姿态?”罗怀臻说,如果能留下这个时代的心灵记录,那么剧作家就会赢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剧作家周长赋认为,今天剧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力正在下降,因为对农村不了解,甚至对城市也不了解,所以不能很好地表现生活背后的东西。91高龄的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说,写出时代的好作品,必须敢于说真话,敢于写出人民最关心的事情。“这次抗震救灾中有许多感人故事,都昭示了民族的力量,再比如人民关心的三农问题、反腐问题等,只有说出人民心声,才能引起震动,才是戏曲发展的道路。”
代际传递 迫在眉睫
剧作家们坦陈,代际传递令他们感到万分急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宋光祖一口气罗列了该院培养戏曲人才的八大困境:进修生数量锐减并且质量下降;本科生古典文化基础差;学院难以建立多层次的进修体系;本科教育四年里只有一学期的戏曲编剧课程,时间太仓促;本科生中存在惧学、厌学情绪;研究生生源少;毕业生就业困难;青年编剧进入剧团成长缓慢。湖南剧作家盛和煜认为,戏曲编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外界的诱惑,“能坚守是不容易的,面对各种诱惑,年轻剧作家应当耐得住寂寞,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最大,在各种诱惑中走出成功的路”。(李扬)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