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27日,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当代中国川剧领军人物、中国戏剧梅花奖三次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连续两个晚上在成都西南剧场表演了她的经典川剧《李亚仙》。这是沈铁梅10月21日出任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才5天,便和“梅花奖”得主孙勇波一起在西南剧场表演《李亚仙》,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拉开了“2016成都京川戏剧展演月”的序幕。

  沈铁梅这次是首次以重庆市文联主席身份亮相成都,她以精湛的川剧表演艺术,优美华丽的唱腔,再次获得了大批成都观众的空前欢迎。

  10月28日上午,重庆川剧院为提高川剧理论研究水平,探索川渝在戏曲理论研究上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川剧艺术发展提高,重庆市川剧界和四川川剧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召开了川剧理论研究座谈会。

  四川省文化厅原副厅长严福昌,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诚德,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唐思敏,音乐研究专家彭潮溢,以及彭斯远、丁淑梅、万平、吴民、杜梦甦、段绪懿等高校老师相继发言,从川剧艺术理论高度,深层次地客观分析《李亚仙》的成功,高度赞赏了沈铁梅在川剧表演艺术上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会上对川剧理论研究过去取得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对川剧研究的途径、方法;舞台与演员的关系;音乐与音响;软硬场面的配合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重庆川剧院的理论建设和《李亚仙》的剧本、表演、音乐等多方面科学地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严福昌认为川剧院的理论建设上要立足于文学力量的推动,借鉴历史上优秀的研究成果,研究才有力度和意义。应摆脱传统的苛求,让戏曲更具哲学思维。有的专家认为一个成功的演员就是一个小型的川剧博物馆,建议川剧院的理论研究要在传承以前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舞台实际出发,通过全方面的调查研究面向演员、接近演员、学习演员。

  有的专家谈川剧《李亚仙》时说,沈铁梅的嗓音高亢明亮,清脆圆润,高低自如。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刻骨磨炼的结果,吐字发音清晰,不仅能传达剧情,而且很有美感,听她的唱,气息匀净,音色柔和,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理论研究应该以沈铁梅为对象,研究她的唱腔艺术。还有的认为沈铁梅的唱解决了川剧好看又好听的问题,但怎么达到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你比如说五腔的融合,伴奏有目的、有方向的转变,创腔的介入,曲牌整合试的运用等都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座谈会上,川渝两地川剧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亲如一家。 重庆的专家学者们,对进一步扩大川渝两地川剧艺术交流,推动川剧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提出了多个重要建议和意见。

  通过一个上午的座谈会,双方热烈的深入交流。大家深感收获很大,加深了友谊,进一步提高了川剧艺术水平。同时,四川的专家们诚恳提出了希望沈铁梅每半年来成都作一次川剧交流演出的建议。

  28日晚,华西都市报记者釆访了沈铁梅。沈铁梅表示:“今天上午这个座谈会开得很好,让我个人收获很大。川渝川剧艺术家本是一家人,大家所谈到的许多繁荣川剧艺术以及90后观众普及化的好建议,让我受益匪浅。重庆虽然已直辖快20年了,但情感上和四川还是很深厚的。目前仍然有许多重庆人喜爱川剧,酷爱川剧。我们每年在重庆都要演很多场川剧。是四川川剧艺术大师竞华老师把我从小培养成一个川剧演员。我对四川有一份深厚的感情。我每次来成都演出就像回娘家的感觉,亲热极了。我每次来成都演出,看到台下有那么多成都观众为我捧场,演出结束时为我献花。我从内心很感动得,有时直想流泪。川渝一家亲,血脉连着根啊。通过一次次川剧艺术表演,不仅加深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也加深了两地的情感交流。为了这种交流我愿永远作奉献。今天的座谈会,开得很成功。专家学者们的好建议,好点子,让我收获很大,也为我们重庆市川剧院今后川剧理论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提高《李亚仙》的艺术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希望今后这种交流越多越好。”(记者 杜恩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