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12月2日,“庆祝著名戏剧家魏明伦从艺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周在成都、自贡、内江三地相继举行。

魏明伦的60年艺术人生,与时代和人民密切相连,与振兴川剧28年息息相关。

魏明伦的精品力作,串起了川剧“金链条”:不仅催生了一批名导演、名演员,还赋予了川剧这个古老剧种新的市场活力。

对于“巴蜀鬼才”魏明伦而言,这一轮“艺术甲子”圆满而丰润。

魏明伦早慧,7岁学戏,9岁登台,16岁即自编自导自演连台戏《冲云霄》,并从此才情勃发。

魏明伦的60年艺术人生,与时代和人民密切相连,与振兴川剧28年息息相关。《易胆大》《潘金莲》《巴山秀才》《变脸》《夕照祁山》,戏戏掀狂澜,台台引话题。同时,他的杂文、碑赋也红遍大江南北,与杰出剧作一起,在中国文坛异峰崛起。

年届70,魏明伦仍豪气不减:“假如苍天假我以寿,现在只是一个分号,10年后再打句号。”

“鬼气”初露:

忧患中苦练三门“童子功”

“川剧:大堰河,我的保姆!川剧:在人间,我的大学!”正是川剧的乳汁,哺育了如今享誉海内外的“巴蜀鬼才”

魏明伦出身戏剧世家,父亲在戏班司鼓。由于家境所迫,1948年,年仅7岁的魏明伦辍学进入戏班学戏,9岁便成为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台上生末净丑什么都演,台下诗词歌赋什么都读。“翻出我以前的照片,基本上都是手捧一本书。”魏明伦笑言,自己的“童子功”都是扎扎实实从小练出来的。

然而,熟悉魏明伦的人都知道,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不愿多言的坎坷。异想天开、时发惊人语,少年时代的魏明伦“鬼”气初露,但也给自己带来了许多麻烦。

“我14岁就开始动笔写文章,16岁的一篇杂文《广告似的剧评》就对当时只会叫好的剧评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后,魏明伦又因写文章替诗人流沙河鸣不平,被下放农村劳动。

对于前30年的生活经历,魏明伦并不愿回忆太多。他说:“我过早失去童年,饱尝人生忧患,遭遇着各种‘变脸’,是地道的苦难人生、忧患人生。在这样的人生中,我时时都在练功,所以我是集戏剧童子功、文学童子功和运动童子功三门武功于一身。”

过早走出校门,没戴过红领巾,和别人的童年比起来,魏明伦缺少了一些东西,但也少了许多条条框框,他的知识结构因此而特别。从他早年一句充满反叛精神的格言里,可以窥见他不凡的血气方刚:不迷信一切格言。

“鬼才”爆发:

与时代相连成就“一招一式”

改革开放30年,是我的辉煌岁月。我的命运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同甘共苦

对于自己的艺术人生,魏明伦分为前30年、后30年。后30年,魏明伦直言,伴随改革开放成长。1978年,人到中年的魏明伦感到时不我待,全身心投入到了创作中。他发誓要写一出和8个样板戏不一样的戏。

谁也没想到,他这一写就一发而不可收。《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迅速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短短几年间,魏明伦连中三元,《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先后斩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易胆大》与《四姑娘》更是创下了同一人的两个作品同获一届全国优秀剧本奖的纪录。魏明伦的成就不仅使川剧名声大振,他本人也一跃成为中国戏剧界屈指可数的杰出剧作家。

然而,让魏明伦成为举国焦点的,却是1985年上演、从未获过奖的川剧《潘金莲》。这出戏可谓“鬼才鬼气”大爆发,在形式上,魏明伦让潘金莲、武则天、安娜·卡列尼娜、吕莎莎、七品芝麻官、贾宝玉等古今中外的人物云集舞台;在立意上,表现了贫家女儿潘金莲从单纯到复杂,从挣扎到沉沦,从无辜到有罪的过程。

“当时,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剪不断的红丝线》等文学作品触及了女性不幸婚姻的敏感区,英国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也引起舆论大哗。我意识到,时代在呼唤中国的戏剧舞台应该出现反思妇女婚姻命运的爆炸性题材。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潘金莲。”从动笔到完成初稿,魏明伦只用了短短40天。

横空出世的 “潘金莲”如平地惊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一波又一波关于婚姻、爱情、人性的争论。巨大的争议在两年之后,仍余波未平。1987年8月,黄浦江畔一位年轻的教授在人民日报撰文《魏明伦的意义》,指出魏明伦是在戏曲危机时刻开拓了一片传统精神通向现代化观念的 “中介天地”。这位年轻的教授就是余秋雨。

追随时代的脚步,创作“这个时代”的戏剧作品。2002年,魏明伦执笔修改《巴山秀才》投入重排,这是时隔近20年的再创作。这一次,他将《巴山秀才》“定位”大型反腐历史剧。同一年,他的新作《好女人·坏女人》上演,切合当下,鞭挞拜金主义,展示了人们对美好心灵及和谐社会的颂扬和追求。

23年后,从来“不开会”的余秋雨破例出现在魏明伦从艺6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审读魏明伦的余秋雨如此感慨:“他的作品与中国戏剧史的元杂剧有一种呼应力,和大地、民众、普通观众联系在一起,又把知识分子的情怀通过民间的转折喷涌而出,这是他的作品特别有生命力的原因。”

“另类”效应:

“魏明伦现象”牵动川剧振兴

“我就是川剧振兴的成果。”一出戏,盛演30年,哺育几代人

1982年,“振兴川剧”的口号叫响南北,短短几年间,《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被公认为振兴川剧的代表作。在纪念川剧振兴20周年的座谈会上,魏明伦说,“我就是川剧振兴的成果。”

振兴川剧28年是以剧本带动演出,以演出带动剧团。魏明伦剧作不仅催生了一批名导演、名演员,还为川剧这个古老的剧种,赋予了新的艺术魅力及市场活力。

四川省川剧院院长、曾凭借《巴山秀才》摘获“梅花奖”的陈智林说:“《易胆大》打响了振兴川剧的头炮,和后来的《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多》《变脸》等魏明伦的代表作一起,让川剧走在了全国各戏曲剧种新创剧目的前列。”

一出戏盛演30年,哺育几代人。《易胆大》30岁,《巴山秀才》20岁,连《变脸》也已经演出了10年,至今依然魅力无穷。这些创意新颖、个性鲜明、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川剧,也给了川剧演员施展才华的绝好机遇。陈智林、崔光丽、陈巧茹、刘萍、何苓、刘谊……16个川剧梅花奖得主中,绝大多数人都出演过魏明伦的戏。

“有了观众,川剧这盘棋就真正活了。”振兴川剧28年,魏明伦剧作不仅让“梅花”盛开,还牵动了川剧的“剧本-演员-市场”的产业链: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四川入选的两台剧目《变脸》、《易胆大》皆出自魏明伦的手笔;一出《易胆大》,同时让崔光丽、刘谊加冕“梅花奖”。省川剧院至今仍在一部接一部地复排魏明伦的剧作,“没有魏明伦,就没有川剧的市场。”陈智林说,“魏明伦既是我的朋友,也是‘情人’。”

魏明伦的剧作不仅丰富了川剧的内涵,还扩大了川剧的外延让川剧走出了四川,走出了国门,也打开了一扇川剧与外界沟通的窗口。一出《潘金莲》,被全国20多个剧种移植、200多个剧团上演,甚至美国也出版了剧本。22年后,四川省川剧院请来台湾“鬼才导演”李小平复排《夕照祁山》,京剧演员出身的李小平见到魏明伦的第一句话就是,“20年前看到您的 《潘金莲》时,我就对川剧有了很大的兴趣。”


李小平并不是第一个来导演魏明伦剧作的外地人,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巴山秀才》出自于深圳导演熊源伟之手,《易胆大》由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操刀。连台好戏,让川剧跨越剧种,跨越时空,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评论家指出,在我国的戏剧史上,很少有剧种因为一位剧作家的出现而变化发展。但是,魏明伦的出现,把川剧的演出从表演的丰富发展到了剧本与表演双出彩的艺术境界。

魏明伦的剧作是对时代、历史呼唤新戏曲的一种感应。他首开戏曲创新的自觉意识,但又根植于民族传统的精神之中,不忘反思历史。这是魏明伦对当代戏剧文化的贡献,也可以说是“魏明伦现象”的实质和它的真正价值。(张良娟 曾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