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鸣凤》根据巴金所著小说《家》改编,全剧将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来描写,揭露了下层阶级在传统封建礼教下的悲惨命运。巴金先生在原著《家》中,设计了在封建专制家庭笼罩下的三段悲剧爱情,一是长子觉新与其妻瑞钰之爱,觉民与琴之爱,觉慧与丫鬟鸣凤之爱,通过三段不同爱情遭遇以及三对年轻人对于生活的不同抉择,披露了封建专制吃人的真实面目,以及新一代年轻人对于自由民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三段爱情中,觉新是传统与自由的摇摆者,他虽支持先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改造,但是又屈从于家长制,对于封建家长言听计从,当他与梅表妹自由相恋遭到遏制后,尊父母之命,与素不相识的瑞钰成亲,却日久生情,恩爱无比。但其妻瑞钰在高老爷办丧事时,被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之名赶出家门,终因难产致死;觉民与琴都是接受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青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们不满于家人的包办婚姻,逃出家门;觉慧与家中仆人鸣凤青梅,但却始终受传统主贵奴贱思想的缠绕,无法走到一起,最后鸣凤不满于被许配他人做小,而投湖命陨。巴金通过这部小说将矛头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揭露封建礼教对于生命的摧残,同时也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寄予了希望和赞颂。巴金先生在提起这部小说时,曾经说过要用笔头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川剧《鸣凤》将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悲剧作为主线来写,受舞台时空所限,觉新、觉民的感情则略之不谈,全剧围绕鸣凤之爱、鸣凤之嫁、鸣凤之死来阐释的,采用了浪漫主义和抒情的手法进行展示,全剧基本都侧重在刻画鸣凤与觉慧之间纯洁和真挚的爱情,以及鸣凤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悲惨而无奈的命运。本部戏导演手法很流畅,同时对于鸣凤的心理与情感进行很细腻的呈现,川剧的别致与鸣凤命运的凄婉交相辉映,给观众呈现了一副凄美的画面,并且在处理上在舞台上时刻为观众留白,充分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同时,能感觉出导演对于原著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将悲剧的制造者高老爷以背影的方式进行展现,给人一种压抑的印象,并且最后以高老爷之死来象征整个封建专制的坍塌,象征意义充分而恰当。当然,本部戏导演仍然采用了一些话剧的手法来展现情节,比较明显的是,鸣凤在死之前内心独白,导演在舞台上设计了鸣凤与其多个影子,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展现死之前内心复杂的挣扎和斗争。
编剧隆学义老师擅长于对于近代名著的改编,由其改编的川剧《金子》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当代戏曲的一部经典之作;以及其后改编的《雷雨》《鸣凤》《日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好评。其改编的本子重于对人物的情感刻画,无论是《金子》里的金子,《雷雨》里的周萍,还是《鸣凤》里的鸣凤,大笔法的去展示人物的感情变化,并且文学性很强,道白和唱词极富有文学诗意和生活哲理。但是隆老师可能过于重视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在近两部作品里(《雷雨》和《鸣凤》),情节部分往往比较弱,这样就会导致虽然感情很细腻,但是没有情节的烘托和推进,整部戏就缺少强烈的表现力。本部戏同样将重点放在鸣凤的情感描写上,第一场将鸣凤与觉慧的表白,第二场鸣凤与觉慧的相爱,第三场鸣凤死之前与觉慧的离别,第四场也是描写鸣凤为觉慧而死,而对于巴金先生着重要凸显的吃人封建礼教部分过弱,每场的格调基本一致,这样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在这部戏里,鸣凤一直在说为觉慧而死,为爱情而死,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死的必要了,其实鸣凤之死是对于封建礼教的控诉,是在自己梦想破灭后,对于自己无奈命运的一种抉择,在这个地方就是要突出鸣凤的无奈,而不是着重突出鸣凤为爱献身。
最后,本部戏在人物性格上,觉慧明显过弱。觉慧是一个在受新民主主义思想熏陶的进步青年,他痛恨传统的封建礼教,并且对于新事物、新思想有着强烈的追求,本部戏太重于写他与鸣凤的爱情了,对于他这种秉性,虽然也有刻画,但是表现力不强(在原著的前半部分,觉慧对鸣凤虽有好感,但并没有强烈的表达出来,他喜欢鸣凤的纯洁天真,但是他痛恨鸣凤对于封建礼教的言听计从);由于是地市级剧团,除了主演谭继琼唱腔明亮婉转外,其他演员的演唱和表演一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