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学生社团“幽兰戏曲社”聚集了一群热爱传统艺术的大学生,该社团连续3年被评为重大十佳社团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当这四大美人出现在大学城的重庆大学校园内时,你千万别以为自己穿越了,这是重庆大学学生社团“幽兰戏曲社”的同学们在排练川剧传统剧目《四美图》。这群对川剧痴迷的90后,曾在今年上半年的第四届重庆市大学生戏剧节上,一举夺得“优秀演出奖”、“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近日,记者来到大学城,对“幽兰戏曲社”进行了采访。
他读小学就会“变脸”
重大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魏源是“幽兰戏曲社”第一任社长,他上大一时创办了“幽兰戏曲社”。现如今,戏曲社已换了几任社长,戏曲社的成员都是由热爱川剧戏曲艺术的90后大学生组成的。
魏源有位姨妈是川剧团唱川剧的,起初,姨妈并不支持他学川剧,“川剧之路太难了。”如今,幽兰戏曲社连续3年被评为“重庆大学十佳社团”。
去年11月,魏源随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赴澳洲参加拉筹伯大学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表演了川剧经典之一的“变脸”。这个特技,是魏源在读小学时“偷师”学会的,“我去看民间比较差的表演,从演员的破绽处,发现其中的门道。”
相比起变脸,魏源已掌握的“吐火”更有难度。“吐火时,需要憋气,不然呼吸时很容易引火烧身。”出于安全考虑,吐火在“幽兰戏曲社”只有魏源一个人会表演。
去年赴澳洲表演时,魏源在现场表演了变脸、喷火等川剧特技,赢得老外们的一片叫好声。让魏源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经费有限,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澳洲。“如果我和社员一起表演一个折子戏,效果会更好。”
曾获重庆大学2011—2012年度“青年五四奖章”的魏源目前已经毕业,如今他在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做行政工作。但戏曲社招募新成员时,他还是会到现场帮助招募。“作为学生剧团,人员不断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是莘莘学子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热爱。
她为了排戏落下腿伤
新闻专业的刘梅也是“幽兰戏曲社”的前任社长,她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自嘲因自己面庞较大,所以表演“奴旦”。在今年第四届重庆市大学生戏剧节上,刘梅获得“优秀表演奖”。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辛勤的付出,刘梅的膝盖因为排戏需要跪着走路,由此落下了伤。“那个夏天,我都不敢穿短裤短裙,因为膝盖上面有难看的跪痕。”那是刘梅记忆中最炎热的夏天,她在QQ签名上写道:“我应该可以被评为虎溪校区穿得最厚的人了……”即便这样,她仍希望毕业后找一份与川剧相关的工作。
“幽兰戏曲社”最开始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没有什么同学来看戏,“观众最少的时候,只有10来个人。” 后来受到学校关注,在各种大型晚会上有了很多的演出机会。俗话说:“是金子就要发光。”“幽兰戏曲社”花了一个学期准备的大戏《望娘滩》,首次演出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很多同学看到最后都哭了。”同学把感受告诉刘梅:“没想到川剧又好听又好看。”
每个周末,是“幽兰戏曲社”的成员们最累的时候,“我们一般在周末要高强度排练五六个小时,但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通过这个“大家庭”,刘梅还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他经常来看戏。”一来二往,他们就因戏曲结缘了。
打开刘梅的MP3,里面几乎没有流行歌曲,播放列表上多是川剧、昆曲、豫剧和越剧的经典曲目。“戏曲真的太好听了,我真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刘梅说。
他用巧手展示川剧魅力
来自甘肃的王攀加入“幽兰戏曲社”已经3年了,之前他并没有接触过川剧,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读室内设计专业的他,经常在设计里加入中国传统元素。
作为“幽兰戏剧社”的道具师,王攀是从零开始起步的,他通过仔细观摩草台班的服装道具,“构想造型,计算比例,考虑用什么材料才能出来”。由于经费有限,选择做道具的材料最好经久耐用。
作为戏曲业务爱好者,王攀制造道具的过程很艰辛,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一个帅盔,由于“重庆阴雨天气多,做道具时涂料和胶水不易干”,他利用课余时间,耗时一个月才完成。
在戏曲社里,不光是王攀做道具,大家也会参与一些简单道具的制作。“做不了帽子这么复杂的道具,我们可以做一些给服装穿针引线的工作。”同学们说。
王攀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回顾这段川剧岁月,他觉得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