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蔓莎是川剧演员,曾看过她演的《死水微澜》,觉得此剧剧本好,演员演得更好。果然,田蔓莎凭此剧获得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田蔓莎再次来京,是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率学生们进京演出京剧《死水微澜》,她还是此戏的导演。从川剧移植到京剧舞台,专家们称这是一次突破性的创造,也是田蔓莎的成功转型。
田蔓莎虽然16岁才开始真正学习川剧表演,但天资聪颖、勤学苦练的她以风格独特、活灵活现的舞台表演、细腻传神的演唱脱颖而出。她立足中国传统戏曲,涉足现代实验剧场,特别善于通过声音、肢体的表达和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1995年,她自掏腰包,买下了由剧作家徐棻编剧的川剧《死水微澜》首演版权,这一“胆大包天”的行为不仅使该剧获得了“文华大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她自己也成功摘得“二度梅”,在剧坛传为佳话。
“川味浓郁”,是当年川剧《死水微澜》一炮走红的关键之一,但要改编成京剧,“川味”如何转变成“京味”,就成了摆在主创者面前最大的难题。最终,田蔓莎为该剧定下了创作原则:在符合京剧传统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川剧版中的精华部分和一些可借鉴的音乐形式。而对于川剧中的大量四川土语、俚语,此次创作过程中也做了酌情删减,语言风格适当靠拢京剧观众的欣赏习惯。不过,虽然将四川方言统一改成了京白,但依然留下了“婆娘”、“袍哥”等方言称谓,让观众在欣赏京韵的同时,仍能体会到蜀地风情。同时,京剧版《死水微澜》也充分发挥了京剧唱念做打、程式严谨的长处,设计了一些武戏开打场面,使整出戏色彩更为丰富,节奏也愈加多变。
这种尝试,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认为其适当的“跨界”移植激发了活力,有利于戏曲发展。而田蔓莎则更看重的是传承和实验,她说艺术院校既要传承,又要探索和实验,这台戏让院团去实验成本太大,院团是输不起的,但院校应承担这个责任,即使不成功,也会为新戏创作积累更多的经验,这也是我们的责任。“今后除了川剧、京剧外,我还会涉足更多剧种包括现代歌剧的改革和创新,我希望用最传统的戏曲元素,借用现代剧场审美追求,然后把二者有机融合起来,为观众呈现更多更精彩的新编排的戏剧作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