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川剧开始尝试走进大学校园,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川剧热潮。前日,省川剧院又携川剧折子戏拼盘走进中学校园,为成都温江中学2000多名师生展现了川剧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温江中学已与省川剧院签下协议,以后每个月都会邀请川剧院到该校演一次川剧,在中学校园中扩大川剧的影响。对于川剧拓展思路培育新观众的举措,昨日著名川剧编剧、“巴蜀鬼才”魏明伦赞不绝口:川剧利用自身的幽默、特技和故事性强等优势,走进校园、走上电视吸引年轻观众,走出了培育观众的新路。

送戏上门把“抗体”转化成“受体”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传统戏剧面临边缘化危机,戏剧时代已过去。”魏明伦坦言,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已对中国戏曲等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抗体”,将这种“抗体”转化成“受体”的过程将会相当漫长,“因为时代等各种原因使得我们的文明一度遭到破坏,出现断裂,导致当代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抗体’,而对一些丑陋的东西产生了‘受体’,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慢慢来改变。”

魏明伦认为,作为中国最传统的戏剧之一,川剧培育新观众最好的捷径就是从孩子入手,从娃娃抓起。“川剧不难听,而且很好看,川剧在大学校园很受欢迎就是明证。要培育新观众,消除‘抗体’,送戏上门,主动让观众看到、听到非常重要,此次川剧走进中学就迈出了很好一步。”他说,川剧有吸引孩子的先天优势,比如川剧有变脸、吐火等吸引眼球的绝技,还有顶灯等幽默绝活,一出场就能吊起孩子们的观看欲。从喜爱到接受,这将是川剧培育观众,良性发展的一个好的开端。

现代媒体传统川剧传播新路径

实际上,除了走进大学、中学校园外,川剧还借助现代传媒等多种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开辟川剧发展新路径。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推出的《非常有戏》栏目中,不仅明星来学唱川剧,还邀请变脸小女孩登台吸引观众,组织了业内专家坐而论道,共同探讨川剧等传统戏剧发展的新模式。“这需要我们这代人从一点一滴做起,一砖一瓦式地奉献,竭尽全力保住中华文明命脉。”魏明伦指出,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电视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尤其重要。现在虽然关注戏剧的电视节目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非常有戏》《梨园春》等电视节目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不少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喜爱上传统戏剧。

对节目组邀请演艺明星寻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魏明伦予以肯定,他还建议可以找李宇春、张靓颖等探访川剧,通过她们对年轻观众的影响力,带动年轻人认知这些对他们来说几乎完全陌生的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复排经典川剧巩固老观众群体

在培育新观众的同时,川剧人还坚持恢复排演经典川剧,巩固老戏迷群体。老戏新排大多以新为主,故事没变,但表现手法与舞台布景均与现代接轨。

此外,话剧导演的介入也赋予老戏新活力。据介绍,近期,省川剧院正在复排地道传统川剧《焚香记》。新《焚香记》中古代爱情故事没变,但删减了繁琐的细节,增强了时代感,请来的话剧导演查丽芳在导排上大胆创意。据悉,《焚香记》还将拓展海外市场。除此之外,市川剧院目前也正紧锣密鼓地重新编排经典川剧《燕燕》。

记者调查

弘扬传统川剧知识已进课本

“川剧知识,我们中学的音乐课一直都在教。”据省教科所艺体室负责人介绍,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教材中,80%是全国统一要求的音乐普及基本知识,20%是介绍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自选动作”。而我们的“自选动作”中,不仅有川剧,还有四川清音、四川民歌等。记者翻开八年级《音乐》教材,有好几页川剧知识、川剧音乐和川剧脸谱介绍及赏析等内容。记者发现,教材里还专门用川剧曲牌给《回乡偶书》这首古诗谱曲,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川剧曲牌。

为保护传统文化,培育川剧新观众,成都已有不少中小学开设了专门的川剧课程和举办与川剧有关的活动。据介绍,东风路小学的科研项目《川剧文化资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已于去年启动,该校试点班级每周都会上一堂川剧音乐课。老川剧人王起久义务来校当老师,把电子琴、古诗和川剧结合起来,想尽办法结合孩子们喜欢的东西上课。同时,学校的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也把川剧引入各年级课堂教学,教学生唱川剧古诗歌、欣赏著名选段,学画川剧脸谱、了解川剧人物装饰等。

温江中学也根据音乐教材开设了戏剧课,涉及川剧曲牌等常识介绍,川剧在学生中已有了“观众基础”。此前,学生们还根据《孔雀东南飞》自编自导自演了古装课本剧,成功地在校演出了3场。(记者 王嘉)

(摘自 《成都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