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和老爸闲聊,得知眉山川剧团今年建团正好六十周年,老爸异常兴奋,越聊越有兴致,话题自然追溯到了剧团的成立和剧场的修建。

解放初期的眉山地区只有一个京剧团,位于当时的东狱庙(现在的川剧团所在地),但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发形成的川剧玩友会或俱乐部。外地的专业川剧班子也经常来眉山演出,父亲记得一个叫“新又新”,一个叫“雅南剧部”,每次来就在京剧团演出,场场爆满。当时流行一副对联“东狱庙唱大戏南腔北调,通惠行卖麻布东暖夏凉”。

当时多悦镇有个“长啸川剧俱乐部”,就是由我祖父一手创办起来的。祖父生长在民国初年,彼时社会上吸食鸦片、赌博成风,朱家祖辈怕年轻人误入歧途,便专门请了当时的专业戏班里的上手师(琴师)伍福山常年住在家里教我祖父,还为他购置了川剧所需的全套乐器。祖父学得非常上心,出师以后便在当地开办了培训班,每年夏天借学校放假,便自筹资金利用学校场地办起了川剧班。还在社会上招聘了有专业水平的艺人到培训班上课。几年下来,便有了一个半专业的演出队伍。

父亲从小也跟着祖父耳濡目染,加上对美术的天赋和特别能自学的精神,父亲便做起了俱乐部的美工,在祖父的带领下制作演出道具和绘制舞台背景。50年代初在政府的鼓励下,俱乐部排演了《白毛女》、《红杜鹃》、《僧妮缘》等剧目,在区乡巡回演出,名声大振。当时政府正在筹划成立县上的川剧团,文化主管部门便选中了多悦的这个川剧俱乐部作为雏形,由我祖父任代表(团长),牵头创办眉山县“群乐川剧团”,这便是后来的眉山县川剧团的前身。

“群乐川剧团”就在当时的十字口火烧坝用竹子、晒垫搭起的简陋剧场里面开始了售票演出,生活十分清苦。每天收入都不够吃饭,只能吃瓢儿菜稀饭。大家在吃饭前总是唱着当时很流行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来鼓舞自己。一遇到下雨天全体演职员还要从河坝拉沙土来填场地,否则观众就要坐在水凼凼里看戏。1952年,“群乐川剧团”正式批准为民营公助的眉山县川剧团,祖父被任命为副团长。
  六十年代以后在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大环境下,工商业实行国有化,这时剧团才被批准为国营眉山县川剧团,归县文教局管理。祖父便辞去副团长一职,专心任鼓师并带徒弟,直到1995年80岁高龄时在和他的徒弟、玩友们一起唱玩友时突然心力衰竭而去世。祖父是在他钟爱了一生的锣鼓声中去的,最后一刻手里还握着他的鼓槌,家人和他的徒弟、玩友们也是敲打着川剧锣鼓送他上山入土。可以说祖父这一生是为川剧而生为川剧而亡。

1964年眉山地区撤销,合并到乐山地区,原来的京剧团便搬迁到了乐山,眉山县川剧团就顺势迁入京剧团的剧场。当时的剧场是万年台作正门,后台是玉皇楼,两边是十殿。舞台和观众席都是木地板,舞台灯光靠煤气灯照明。虽然比十字口火烧坝的条件好很多,但仍然十分简陋。随着观众人数不断上升,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县里便决定建一个新剧场。我父亲也被抽调去参加剧场的设计和修建装饰等工作并被派去成都参观学习剧场的建筑设计。经过选择,他们最后找到锦江剧场,古色古香,精美华丽,中国式古建筑结构,很合心意,也能学得来。于是就按锦江剧场的简化版提出了一个设计方案。

因为当时只批准三万元的修建费用,只能修简易版,所以能省的就省了,经多次修改,上报县里,县上提出要求,新剧场既要能演戏,又要能作会场,要二者兼顾。但钱仍然不够,就将拆旧剧场的木材再次利用,搬运砖瓦由全城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工地工人加班不加钱。在这种情况下,剧场修建开工了,在修建中全城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时任县长好车坦还带头拉大板车中杠,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从无怨言,当时的场面十分感人!

要拆除的古建筑“玉皇楼”,是眉山县城的制高点,可以眺望全城。但新建剧场必须要将其拆除。经请示县委政府,并交政协会讨论通过后才批准拆除。现在剧场的楼座和后台地板、音乐台和灯光台的楼梯地板都是玉皇楼拆下来的木板搭建的。堪称奇迹的是整个剧场修建中没有用过一根钢筋,只是在大门两根圆柱的地基上,由于挖到两米后地下水一直抽不干,才买了几包洋石灰(水泥)拌石子把柱子修起来,这是唯一用水泥的地方。外墙都是沙子加石灰糊的,至今五十多年了仍然完好无损。可见当年的技术和材料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和当今的豆腐渣工程真是不能同日而语。

讲到这里,老爸还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一段拆玉皇楼的惊险故事玉皇楼已经批准拆除了,明天就开始进场施工,当晚正好由我父亲值夜班,他独自一人住进了即将拆除的玉皇楼,玉皇楼两旁都是被打了神像的十殿,这些庙宇很陈旧,很久已无人进出,夜深人静,老鼠上蹿下跳,令人毛骨悚然,玉皇楼里面的神像没有被打掉,望着这些面目各异的神像,老爸心里想,这些神灵会不会知道明天就要拆除他们了,今晚来报复我喃?越想越怕,突然这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玉皇楼在狂风暴雨中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摇摇欲坠,我老爸吓出一身的冷汗,紧闭双眼一直熬到天亮。他说当时真的把他吓坏了,因为玉皇楼已经是危险建筑,被狂风暴雨这么一袭,很容易垮塌,“如果是那样,你老爸就为眉山的川剧事业贡献一生了!”

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剧场的主体就已完工。为了剧团演出的需要,我父亲提出要修一个能高空作业的天桥,后台要有化妆室、更衣室,前台要有音乐台、灯光台,还要有票房、观众休息室等配套设施,因经费紧张,经多次申请,在父亲的坚持下,领导最后终于同意了这些要求。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祖父坐在高高的音乐指挥台上一边打击小鼓一边指挥乐队,看到父亲在灯光池里面更换背景幻灯片,看到灯光师俞伯林伯伯行走在天桥上,搬弄那些灯具,还有演员的化妆室,是我特别喜欢去的地方,演员们用油彩化妆,用清油卸妆,整个后台充满了生清油的味道,比现在用的化妆品环保健康多了,所以那些老演员们到现在70多岁了,皮肤仍然很好。我在那里认识了好多不同的戏剧脸谱,或代表忠勇侠义、直爽刚毅,或代表阴险狡诈、刚愎自用。

接下来便是剧场的彩绘装饰工作,主要也是由我父亲来完成的。装修按照古典式装修,窗户图案要绘大稿,台口横梁彩绘要在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绘制,剧场吊顶要喷绘和手绘相结合。从设计、放大稿、调色,都是我父亲亲手操作。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新剧场终于完工了 男童牛仔裤。经征求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命名为“眉山人民剧场”。剧场修好后,外地剧团常来交流演出,不少省、市级剧团及国家级文艺团体也光临眉山,如重庆市杂技团,成都市杂技团,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铁道部文工团,安徽黄梅戏剧团,台湾川剧团等都来眉山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眉山的文化生活,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当时真是一票难求啊!我们家经常都有人来找父亲开后门买戏票,而我却是每晚的忠实观众,大多时候在舞台上看戏,能看到后台很多观众看不到的稀奇东西,比如一些穿帮、忘词,还有雷电、雪花的制作,非常有趣,要不是当时我父母阻止,我也学川剧了,不过还是培养了我的川剧情节,到现在我对川剧也是情有独钟!

今年眉山剧团到了她的花甲之年了,那批老艺人也都相继去世,但庆幸的是剧场还在,尽管外部环境已是面目全非,但仍然有一批川剧票友活跃在剧场里面,传承着这亟需抢救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