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川剧著名小生演员魏香庭(魏大王)、花脸演员昊晓雷等30多个川剧艺人组成的一个戏班,应贵州一个王姓的军阀邀请,由重庆到贵阳演出。他们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辗转到了贵阳。后来,由于川剧班子的人员日渐减少,又远在贵州,得不到新的力最补充,不得不与平《京)剧班、黔调班拼凑起来,同台合伙,各唱两折戏以谋生路。特殊的客观环境,使昊晓雷有了吸收、学习京剧、黔剧唱腔艺术的机会。

在吴晓雷之前,川剧花脸的演唱,不大注重各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干、尖、爆”(即干枯扁涩)。昊晓雷大胆地引进了京剧花脸的演唱方法,对川剧花脸的发音和共鸣腔的运用作了重大的突破。

吴晓雷会弹三弦,会打竹琴.在音乐上颇具天浮。从刘怀绪的“晓字科班”出来后.他走遍重庆、泸州、内江、自贡、成都等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他还注重向兄弟艺术学习,把京剧、滇剧、黔调、秦腔、汉剧、大鼓、竹琴等的声腔、韵味以及发声、用气、吐字、行腔、共鸣音等技巧,很自然地揉合到自己的川剧唱腔之中,对川剧胡琴腔的唱腔艺术进行了创造革新,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唱腔流——“吴派”。30年代,成都报纸曾称赞他“唱腔奇特.前无古人”。

吴晓雷的改革是成功的。到了40年代,吴晓雷的唱控艺术就达到炉火纯青的机境界,居川剧花脸之首而被誉为“唱腔大王”。

京剧花脸有“十净九裘”之说,川剧花脸几乎无一不学吴的唱腔。在吴晓雷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直接教过的学生就数以百计,遍及成渝川黔。有名的学生如贵州的蔡天鹏、李天宝,成都的蔡如雷、静环,南充的陈兴奎,宜宾的张春雷、重庆的金震雷、罗一雷、漆鸣雷、王德云等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